朱建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朱建鲁,正讯科技,管理,商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15 08:47
机缘巧合
卖联想电脑
“从农村走向社会,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要有单位管饱饭就知足了。”回忆起年少的时候,朱建鲁总带着些年少不经事的感叹。
1999年,朱建鲁进入济南亿维公司(后更名为济南适讯科技公司)专卖联想电脑,从公司的保管做起,出库、入库都由他来管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建鲁对很多产品逐渐熟悉,如哪些产品是销售给哪些客户的、拥有哪些功能等等。而出于自身的兴趣,朱建鲁开始研究起电脑产品。“总干保管不是个法子,于是我开始找老板申请做业务,一下子就说通了。”
于是,朱建鲁从2000年开始走访县城,逛卖场、去不同的电脑公司转悠,对比各家规模、技术实力,久而久之,朱建鲁与各家电脑公司老板打得火热。“在那个时候,县级的电脑专卖店一般是到济南市进货,我当时就希望能让他们从济宁市进货,以建立起更好的店面关系。”朱建鲁通过一年多的时间打基础,2001年联想设立区域分销商,亿维公司被选中,而朱建鲁成为建立公司分销渠道的不二人选。
“机缘巧合。”朱建鲁表现出更多的是谦逊。
从此,他开始全面地接触联想电脑。
2002年,在地级市场,联想、方正、同方电脑各分天下,各方优势并不明显。如何在县级城市支撑下来,是各个品牌在这一时期攻克的难题。朱建鲁开始利用自己建立的关系抢占市场。“几乎是和各个品牌的县级经销商分别谈,让他们都尝试做联想。”朱建鲁回忆,在当时,联想要求县级经销商月销量达到5台,便返还1000元的门店支持费用,但在当时来说,要一个月卖出5台,难度颇大。经销商们听着朱建鲁的未来蓝图,但都没有积极的响应,尤其是按照联想的要求,要将店面门头都做成联想的,大家一听,都不愿冒险。
朱建鲁不得不做点“小手脚”,将一些愿意铺设门头店面的照片拍下来给联想。最后,将千元支持费用返还给“有疑虑”的经销商,愣是让这些经销商来到联想大本营。
其实,在2004年联想发布2999元“圆梦”电脑之前,杨元庆曾经和陈绍鹏亲自“潜入”一个县城考察市场,当地购买力的强劲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些直观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下定决心推出“乡镇电脑普及计划”。
陈绍鹏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五六级市场,联想首先建渠道,然后才是市场推广。”“18个分区会分别把每一块空白市场分配给一个合作伙伴,同时设定产出目标。通过区域分销商直接向若干个零售商(经销商)供货。
“一两个月完不成任务,联想会观察一下;3个月完不成,联想就可能与其协商是不是由其他合作伙伴来做。”显然,联想的用意是促使渠道尽快“下基层”占领市场。
增速出乎意料
2004年,县级市场开始有了大起色。
为了让县级渠道能够放心做联想产品,朱建鲁所在的公司鼓励乡镇经销商从济宁多进货,制定了“一次进5台货或者进10台货就免费送货”的规定,如果货卖不了,只要不开箱,还可以在一个月之内调换。
这样的让利行为,让乡镇经销商尝到了甜头,开始从过去的防备状态逐渐松弛开来,与朱建鲁有了密切的合作。
不仅如此,在联想的支持下,亿维公司开始了“电影下乡”的推广。在以往的采访中,代理商都表示,电影下乡对于PC打开乡镇市场是一个不二的法宝,对济南的县级市场也同样惯用。
联想在县级市场的发展势头,让当初对县级市场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略显乏力。“当年就销量而言,联想能卖到10台,清华同方能够卖到4?5台,但到了后期,同方被低价策略拖死,很难持续再投入,渠道疲软。而海信与海尔的市场投入也是缺乏持续性,并且培训渠道能力方面稍显弱。”朱建鲁表示,联想的渠道体系是经过几年的埋伏后开始搭建的,而2004年的圆梦电脑系列更是临门一脚,将整个体系大步推进。
2009年的电脑下乡,联想“1+N+N’”以及地标店政策的推行,成为了挺进乡镇渠道的更高的拐点,一路提速。
一年内,朱建鲁建立了40多家地标,销量超过200台/月的店有四五家左右。像聊城贯县这样拥有100万人口的大县,月销量能到达250台;拥有150多万人口的菏泽市曹县,每月销量过260台很轻松。“泰安的新泰县建立地标店时,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尽快达到200台,当时的店主不敢相信这个目标。这还不到半年,从10月份开始他们就开始成倍增长,上个月达到300台,这个月也是300台。”朱建鲁感叹,原来店面每个月只有80?100台,地标店的铺设带来的效应太出乎意料了。
吸引一线“P民”
“如果会卖电脑,在乡镇,一台电脑的利润可达300元。”朱建鲁口中的高利润让记者大吃一惊。所谓会卖,就是要懂搭售,卖电脑周边的产品,利润率就高。乡镇渠道的定价会比县级市场低,因为县级市场的服务成本较高,因此一台PC的价格会调高。但在乡镇市场,竞争少,一个地标店独大,通吃市场,利润自然就高。
高利润吸引来了一批更为特殊的农村市场开拓人,这也是朱建鲁最喜欢的一群年轻人。“那些在一线城市,中关村、百脑汇呆过的年轻人回乡建店,自己做老板的人越来越多。”朱建鲁说。
2003年,在县城做联想的代理商是少之又少;2005年,有人主动找上门了,要合作;2007年,有人提出要独家代理;现在,大学生都来赶这趟集了。
“我已经接待了30多个从中关村和百脑汇来的年轻人。这些“北漂”,给大公司打工赚的辛苦钱只够吃喝,未来也没有前途,买房更别想,现在回镇上,一年很轻松就能赚五六万,几年后就能在乡里盖房、买房。”朱建鲁说的情况,在《计算机世界》的封面《P民这口饭》的调查中,也有发现。在一线城市,电脑当白菜卖的低利润将这些PC销售人员的生活线拉低。很多人希望熬几年,自己能够摸门路,做代理,有自己的店面。现在电脑下乡给这些人带来了机会,才会有了朱建鲁口中的景象。
“这些年轻人开店特别有意思,愿意做好品牌的欲望很强,也认可联想的政策,相对而言,做事更规范、好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