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是近年来经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近日披露,两批近20家中央企业混改试点正在顺利实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第三批试点企业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覆盖面。混改持续试点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和身份转换、加快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探索员工持股可行路径等。
长期以来,试点一直是中国不断推进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试点方法的重要性。抓好试点之所以意义重大,一是试点要为面上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需要尽可能把问题穷尽,让矛盾凸显,真正起到压力测试作用;二是社会与市场发展变化迅速,需要不断根据具体的情况变化确定合适的发展方略,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情况或领域展开试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后的需要。
近年来,在此前国企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舞台,诸多大中型国企一度或者持续表现抢眼,在一段时期内曾引发有关“国进民退”等议题。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潮流的局部调整较为迅速,大中型国企发展也在发生重要变化。例如,十年前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欧美经济的影响至今犹存,国际市场的变化对部分国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形势变化是,互联网经济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渐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结构。一批跨行业经营、体量巨大的互联网企业崛起,“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逐渐确立,通信、金融、传媒、教育、医疗等以往由国有资本主导或垄断的领域在这一趋势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行业边界日趋模糊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由于存在局囿于部分行业经营等体制局限,市场竞争力的培育显得捉襟见肘。互联网企业不断改变中国企业五百强版图,是这一趋势变化的直接反映。
“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趋势,对目前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深刻影响。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往关注的重点是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现在的重要考量往往是如何与互联网时代表现良好的投资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以便更好地在“互联网+”时代可持续发展。由于众多大型企业的经营领域都较为狭窄,也较少有国企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有杰出表现,多数国企无意主要凭借自身力量在互联网空间大力拓展,于是往往倾向于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实现这一转型。
灵活的薪酬制度与员工执股制度为互联网企业的孵化、创新与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国企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多的局限,这是诸多国企无意于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拓展、更乐意在体外投资互联网创新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目前大型互联网企业事实上已经成为众多国企的竞争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管理和业务人才从国企跳槽到互联网企业,后者在薪酬或股权等方面提供了较前者更优厚的激励。这一状况也对此前出台的国企限薪等措施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国企要想留住人才,或者更好地延揽优秀人才,就需要改变过严限薪的倾向,建立更有竞争力、更为合理的薪酬体系。
相对于薪酬等激励体系的建构,国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培育竞争力、重新确立竞争优势,是更为根本、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国企体制的变革是否成功,需要放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流中检验,那些最终有利于国企在互联网时代开拓的体制变革才是国企持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变革。从这个角度看,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的通知,将经理层成员选聘、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和职工工资总额审批等权限下放给中央企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