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丽萍,中国舞蹈艺术家,“云南文化”董事长。21岁,她以“孔雀舞”闻名。59岁,她仍是一线的舞者。她总说:“演出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我生命里的舞蹈永不谢幕。”
舞蹈:把孔雀炼成灵魂
舞蹈之于杨丽萍就如同开屏之于孔雀。2003年,杨丽萍从中央民族歌舞团退休,着手准备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不惜卖掉自己的房子。2004年,《云南映象》演出时正值非典期间,杨丽萍在只有一位观众的剧场坚持跳完了整场舞蹈。
在家排练舞蹈的时候,杨丽萍常废寝忘食,练习到半夜两三点 。她在杨澜访谈录中提到,“舞团里有些演员真是可惜,没能坚持下来”,但“我不一样,我就是这样的”。
为了追求舞蹈的完美,杨丽萍摘取了自己的两根肋骨,这是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在排练时,杨丽萍会请舞蹈演员代替自己的位置跳舞,然后自己在台下看,以寻找最佳的舞台效果。
对于孔雀舞,她的理解是“这不是简单模拟孔雀的姿态。而是展现孔雀和人一样遭遇爱情,面临选择、衰老甚至死亡的故事。”孔雀本身,其实就是人本身。
人生:成为生命的旁观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杨丽萍不仅有一间房间,她有一座“月亮宫”为她提供舞蹈创作的空间。
“月亮宫”坐落于洱海畔,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鲜花、树木。一推开窗就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触手可及。白天水光潋滟,日光倾城,黄昏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到了夜晚便是繁星点点,抬头便是满眼星光。一入宅院,仿佛与外面的喧嚣隔绝,与世无争。
在这样的空间中,她收获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她把婚姻形容为一种关系,“既不是归属,也不是最终目的”。她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商业:文艺不能依靠施舍
对于商业,杨丽萍有自己的前卫见解。她在舞蹈界一片“腿的天下”的情况下,开辟出一条“手”的道路。
在大众对文艺的观念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品戏的时候,杨丽萍就在思考如何让文艺保持生命力。她说“文艺不能依靠施舍”,只有卖座了有自己的资金去运转了,才有能力保持艺术的纯粹,才能让社会成为文艺发展继承的载体。
文艺工作者是要吃饭的,“这不是商业,这就是一个食物链,是一个生存法则。因为人们不单是要吃饱肚子,灵魂还要吃饱。比如说我们在台上跳舞,观众灵魂没有吃饱,所以你必须是又要有精神的,又要吃饱肚子。”灵魂和肚子都吃饱了才是真正的和谐与原生态。
4月12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杨丽萍编导的现代舞作品《春之祭》安排意向签订合作备忘录。《春之祭》将于今年10月在上海举行全球首演,并将亮相明年8月的第72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杨丽萍的舞蹈事业仍未落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