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 屈原祠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屈原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07 15:25
准备写点关于屈原祠的文字,案头上放着《秭归县志》和一些报纸,以备查考。在2017年12月1日《湖北日报》第12版的文化专版上,其头条《秭归屈原祠荣获“中华建筑文化奖”》中说:“我国首届‘中华建筑文化奖’10月底在北京揭晓,秭归屈原祠搬迁重建工程项目荣获二等奖,这是持续20余年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大行动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上述头条还有一篇文章解释了秭归屈原祠获得“中华建筑文化奖”的原因,题目为《屈原祠,让历史印记融入和谐自然》,文章说:“如今的秭归屈原祠,轴线布局坐西面东,符和楚文化中‘尚东’的习俗。总体布局表现出强烈的山地建筑特征,建筑随山就势分布于8个台地之上,台地之间以石阶相连。建筑整体风格符合地方乡土建筑特色,同时力求表现楚文化的独特风韵。根据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的嫡嗣、尚赤的习俗,建筑木构件装饰色彩方面以红黑色为主;屋顶鸟形脊饰、山墙及构件上的彩绘纹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等都反映出楚文化中对神、鬼、人的浪漫认识。道路的铺装仿章华台做法,用贝壳铺砌楚风的图案。绿化植被主要选择《离骚》《楚辞》中提及的植物。”
看了这些关于秭归凤凰山屈原祠获“中华建筑文化奖”的报道,让我想起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楚城》诗:“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路过秭归,目睹屈原祠在一片残废荒凉之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诗篇。诗中的“一千五百年间事”,是指从屈原的时代到宋淳熙五年,时间已过了约一千五百年。
其实,作为屈原故里的湖北秭归,早在唐代就有了屈原祠。《秭归县志》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屈原祠于州东5里之屈原沱,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其铭文充分颂扬了屈原“先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历贪。”后来这篇铭文被收录于宋代四大书之一的《文苑英华》。
到了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皇帝赵顼诏封屈原为“清烈公”。消息传到秭归后,屈原家乡的人民无不为之高兴。大家自发地募捐款项,在屈原沱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屈原祠。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大殿、后殿、配房四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这也是屈原祠自修建以来第一次出现关于屈原祠建筑风格、式样、规模的文字资料,取名为“清烈公祠”。
到了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归州知州王秃哥不花对清烈公祠“尝修之,久而挠无以妥,灵将遂湮废”。经考证,当时州府财力有限,时逢灾荒,且无民力,修葺工程拖了很久没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废。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儿哈吗提议对已经荒废的清烈公祠再修,并率先捐款,州民也纷纷解囊。当官民正商议如何筹集材料之时,忽然长江陡涨洪水,从上游漂来许多木材。密儿哈吗迅速组织水性好的船工,到江中捞起了大量木材。“大者以为栋梁,小者以为榱角,门堂寝室,咸资其用。”民欢呼曰:“我侯兴土木,财不伤,民不扰,神输鬼运,阴或相之。”经过两年的努力,新祠落成,密儿哈吗将清烈公祠改为“清烈公庙”,并请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庙记》以铭。
到了明代。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州孙鹤年到归州任职,一到归州,首先拜谒清烈公庙,见年久失修,几近败落,“恻然悯焉,思与修之”。了解到归州“地瘠民贫,财力无力”之后,决定自己省吃俭用,降低州府的财政支出,积累修祠之资。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加上乡绅富户的捐资,总算可以开工了。经过三个月的维修,祠宇焕然一新,孙鹤年便将清烈公庙改为“三闾大夫祠”。九年后,归州学政胡稳作了一篇《重修三闾大夫祠记》,并勒石供考。
到了清代,在200多年时间里,清朝对屈原祠四次维修,三次更名。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归州知州王景阳捐资修祠,一年后完工,将三闾大夫祠改为“屈公祠”,亲撰《重修屈公祠记》。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捐资修祠,历时三年完工,归州拔贡生向治专为此作了一篇《凌学院捐修屈公祠记》,以示后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归州知州王沛膏到任后,进行了自清代以来的第三次修缮,适逢湖北学政吴省钦从施南府(今湖北恩施)视察考试情况后坐船顺江而下,宿泊归州屈原沱,由王沛膏陪同拜谒了屈原祠,并逗留数日,将修葺一新的屈公祠改为“楚屈左徒庙”,还亲自撰著了一篇《修楚屈左徒庙碑记》。清代第四次维修是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新任归州知州李炘对其进行修缮,将楚屈左徒庙更名为“楚左徒屈大夫祠”,亲自撰写《重修楚左徒屈大夫祠记》。
在清末至民国的百余年间,由于战乱之故,加之日本飞机的轰炸,归州屈原沱的屈原祠成了进出川江的路人寄宿之所。灾荒、匪患、兵乱,使屈原祠面目全非、颓废不堪。
1949年以后,归州屈原沱的屈原祠曾有过两次维修,名称还原为“清烈公祠”。1963年3月至10月,主要维修其大门牌楼及梁架。1965年3月至12月,主要维修其大殿屋顶和装饰。
20世纪70年代,国家在宜昌南津关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屈原沱的清烈公祠与库区人民一样,成了移民户。1977年2月,由国家拨款,地方政府负责,迁建至归州古城东3里的向家坪。1982年6月建成,并更名为“屈原祠”,由山门、配房、碑廊、屈原青铜像、屈原纪念馆及屈原墓等组成,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迁建后其占地面积、建筑规模都是原来屈原沱的4倍。归州向家坪屈原祠新铸一尊屈原铜像,1985年8月15日落成揭幕。屈原铜像高3.92米,立于2.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之上,铜像后面栽有几株橘树。铜像由湖北省美术院王福臻、朱达成设计,人物造型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着力刻画屈原忧国忧民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境界。
时间进入21世纪,因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蓄水到175米水位,江水会淹没到归州向家坪屈原祠山门内的第三级台阶,屈原祠面临再次搬迁。经各方专家多次论证,最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将屈原祠搬迁到与三峡大坝正对、距三峡大坝不足1公里的凤凰山上,并同意将建筑面积扩大到归州向家坪屈原祠的3倍,将原计划的水泥预制结构升级为仿古砖木结构。
屈原祠迁建凤凰山的工程,于2006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历时近四年的时间,2010年1月16日竣工。凤凰山仿古新建屈原祠占地19402平方米,建筑面积5806平方米。为兼顾与三峡大坝的整体视觉效果,新屈原祠建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配房、碑廊、前殿、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凤凰山屈原祠的山门与归州向家坪屈原祠一模一样,三层两重檐歇山屋顶,正立面贴六柱牌楼门式,两侧辅以圆形的风火山墙,采用红柱白墙灰顶为主颜色。山门中间高17米的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两旁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山门入口的石质雕花门框以及门两侧的雕花抱鼓石是从归州向家坪屈原祠搬迁而来的,其实这石质门框和抱鼓石最初是在屈原沱清烈公祠,它们经历了几次搬迁。凤凰山屈原祠的正殿高大雄伟,采用仿古全木结构,面阔五开间,两层重檐歇山屋顶。正殿大门两侧有赵朴初题写的对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正殿里的屈原铜像,是从归州向家坪屈原祠迁移而来,只不过原来在露天台地,如今在正殿屋内。屈原在正殿之中,透过正殿大门看出去,三峡大坝就在眼前。
秭归凤凰山屈原祠以及在凤凰山集中迁建的古民居、古庙、古桥等三峡古建筑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屈原祠与迁建的三峡古建筑群共同构成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2014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秭归凤凰山屈原祠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
一座屈原祠,承载一个民族千年的景仰和追思。自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以来,屈原祠屡毁屡修,屡次更名,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清烈公祠—清烈公庙—三闾大夫祠—屈公祠—楚屈左徒庙—楚左徒屈大夫祠—清烈公祠—屈原祠,名称一路变化,伴随着屈原祠的千年沧桑。
撰文、摄影/郑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