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付费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16 15:09

  从朋友圈的各式打卡,可以看出知识付费的火爆。罗振宇推出的《罗辑思维》会员制可以看做知识变现会员制的雏形。2013年,罗振宇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5500个会员名额半天售罄,160万元入账。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大量知识付费类app及重量级子栏目上线,知乎、分答、喜马拉雅、得到等知识服务平台发展迅速,用户群迅速扩大,许多内容生产者实现知识变现。

  2017年知识付费全面爆发,这一年里,用户为互联网内容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知识付费产品的差异化日渐凸显。喜马拉雅、知乎等对用户搜索、收听、收藏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给用户推送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内容。分答重新上线后为用户细分出健康、职场、科普三大领域,此后又逐渐加入法律、育儿、心理的垂直分类。

  我身边就有好多朋友在为知识付费。

  最近的一个假期,与我一同出游的朋友收到某阅读课程通知:“最后三天,抓紧补读!”还有提示,如果到期了仍有几天的课程没读,则所有内容都不能再回看。

  朋友自认不是合格的学员,说好的每天阅读,总是想起来才看一眼。学习群里总在提示,坚持打卡晒朋友圈还能收到4本纸质图书。明知每天只需要半个小时阅读,朋友依然没做到。

  接到课程通知的时候,朋友正和我沿小路缓步前行,江边重瓣樱与垂柳交织,清风徐来,云影波光。我问她:“美景当前,你还会想着补读打卡?”她并没马上补读,但仍然嘴犟:“学习使我快乐,谢谢。”

  在我看来,只要有朋友这样的人存在,知识付费会持续火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即使不爱学习不想进步,嘴上也坚决不承认。

  补读的最后一天,朋友又收到提示:“老学员续报福利:续报立减20元,不用打卡就能拿实体书。”补读到简直要怀疑人生的朋友,依然点下按钮,选择续报。

  根据某项调查,中国95%的中产存在焦虑现象,其中71%的焦虑感主要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力与焦虑下,超过一半新锐中产在追求更高层次发展,他们愿意为自我提升买单。面对海量知识付费产品,他们会就着自己的兴趣,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进行一些选择,或开阔眼界,或汲取知识,或提升技能。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都是为了缓解焦虑。

  这么说来,为知识付费,其实是为焦虑付费。但是,不付费也可以学习,为什么非要花那个冤枉钱?

  其实,对用户来说,知识付费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用户每天抽出时间,有规律地阅读或者收听,最需要的是时间,而贪玩、贪图安逸是人的天性。知识付费是一种学习,学习终归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虽然知识付费在产品设计上较其他模式更为轻松自由,但用户始终需要花费时间。

  如果不花钱,可能他们坚持不下去吧?花了钱,总觉得不能浪费,一定要物有所值。所以咬咬牙,坚持学下去。

  所以,为知识付费,也许是为一个外力的强制付费,为自己的惰性付费。

  况况(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