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和灯丝:一直被重构的世界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最不起眼的发明之一:烛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几千年前首先认识到,火可以在用布拧成的烛芯顶端被隔离,而且烛芯可通过毛细作用吸取蜡或油而持续燃烧。但是这个发现,正如施菲尔布施在他关于照明系统历史的著作《不再抱幻想的夜晚》(Disenchanted Night)中所写,“在人工照明的发展史上,具有与轮子在交通史上一样的革命性质”。

  烛芯驯服了火,使人能精确和有效率地使用火,其效率远远优于木火矩或一把树枝的燃烧效率,它在这一过程中,还帮助人类适应了家庭生活。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文明靠火炬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烛芯还是一个被人类使用了很久的发明。从几千年前到19世纪,它一直是人类主要的照明技术。它在19世世纪首先被无烛芯的煤气灯部分取代,然后又在更大程度上被爱迪生发明的的白炽灯(内有白然的金属灯丝)取代。与火的照明相比,灯泡更干净净,更安全,也更有效率,因此全球的人们都乐于将它用于家庭和办公室照明。电灯虽有许多实际的好处,但也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微妙和未预计到的变化。从前,壁炉、蜡触及油灯一直是家庭的重要物品。正如施菲尔布施所说,火是“家的灵魂”。那时家人们会在晚上聚扰在壁炉旁,在摇曳的火焰旁边聊着白天的事情,或以其他方式共同打发时光。电灯和中央暖气使这一悠久传统逐渐瓦解,家人们在晚上会更多地待在不同的房间里,独自学习、看书或工作。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私密时间,以及更大的自由度,但家庭的聚合力已经减弱了。

  电灯是冷静和稳定的,缺乏火焰的那种诱惑力,它不具有迷惑力或令人心旷神怡,只有功能性的作用,它把光明变成一种工业商品。1944年,一位德国人在晚上遇到空袭时被迫只用蜡烛而不能开电灯。他被蜡烛和电灯的差异所打动,于是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注意到,在蜡烛‘昏暗’的光线下,物体有一种不同的、更鲜明的轮廓,一种‘真实’的特性。但在电灯光之下,这一特性消失了;物体(似乎)更清断了,但实际上显得平了。电灯带来太多的光明,使物体失去了主干部分、外形、内容——总之,失去了本质。”

  烛芯产生的火焰对我们仍有吸引力,我们有时会点起蜡烛,以制造一种浪漫或令人镇静的气氛,或是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有时会买一些工艺装饰灯,它们的底座像火烛,点亮后效果是火焰状的,但我们已无法体会电灯诞生之前靠火照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记得那种生活的人已为数不多了,而当他们去世时,人类将不再拥有对那种无电灯生活的记忆。到21世纪末时,人类将不再拥有对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生活的记忆,我们将是带走那种最后记忆的人。

  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是涉及两代人的变革,一种新技术的全部力量和后果,要等经历过它的第二代人长大成人并开始将落伍的父母挤到一边时,才完全释放出来。当老一代人去世时,他们将带走对旧技术的最后记忆,而后人们将只记住新技术。技术就是这样逐步发展的,总是造成一种假象,好像我们今天的进步是理所当然的。

  摘自:《大转换: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

  [美]尼古拉斯·卡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