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当新年第一缕阳光驱散晨雾, 《消费者报道》与大家相伴,跨入第五个年头。在刚刚过去的 2017 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如果说之前都是在探索阶段,那么 2017 年将是《消费者报道》坚定方向大踏步的新起点!

作为传统媒体起家的我们,甫一开始采用“对比检测”这种有区分度、有自身特色的内容生产方式,因而可以在传统媒体趋弱、互联网日益渗透的大环境下取得一席之地。

前三年的探索期,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多种运营模式,在 2017 年,我们明确以“对比检测为主、数据科普为辅”的内容结构,同时模拟用户实际消费场景,优化商品的检测范围,提高行业关注精准程度,让检测的商品更加体系化,更有针对性,从而为生产商和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

何为“对比检测为主、数据科普为辅”?

商品对比检测是《消费者报道》优势所在,是为立身之本,必须坚持的内容生产方式。同时,我们在 2014 年底就筹建“数据组”,专司研发检测和消费大数据内容,在同行中算是最早意识到大数据对于对比检测的作用,并付诸实践。

数据组除了制作数据新闻之外,还开发了口碑数据报告、政府抽检数据报告等内容形式,弥补了商品对比在主观方面的遗缺,与客观检测数据一起成为 CCR 测评推荐指数体系的两大支撑。

《消费者报道》做对比检测,除了推荐好产品,还有一个宗旨就是破除消费迷雾,让消费者信息更加对称。实际上,关于概念商品、消费误区和认知错觉等是无法完全用检测和数据表达,我们将这部分散落的内容重新规整,作为内容体系的重要补充!

在内容体系化的方向下,我们沿着对比检测的路径,走进了大家的厨房、客厅和化妆台……

在厨房,我们去年检测了酱油、鸡精、食用盐三大调味品,还检测了大米、普洱茶。至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柴”,其余六项都做了检测。

……

实际上,2017 年,《消费者报道》一共做了 25 个产品大类的检测专题。我们 624 篇稿件,关注了超过 100 种产品信息,在商品对比测试和数据科普的方向上,我们一直在提升专题的专业程度和实用性。

2018 年,我们将要面对内容同质化的挑战,努力突破杂志、网站、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等多元化平台的内容分发难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