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已经在深刻改变媒体受众的生活。在中国互联网人口突破7亿人,互联网早已成为基础设施的现实情况下,电视传媒生态也在剧烈变革。
在媒体不断融合的今天,深刻变革的电视市场以及观众的分化、转变,正在冲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存空间。
这一切,在10年前早有暗线伏笔。10年前来自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传统的电视观众群正在被化整为零,被新媒体迅速稀释,而风光一时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正在面临影响力迅速降低的危险。10年后,我们早已接受这一现实。
在现实中,新媒体技术,使得“自媒体”正在成为传播主力,从博客、再到微博,再到如今的抖音,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或者非专业化主持人,已经成为传播的新宠儿,10年前没有人会预测在东北农村,农民会凭借一部手机直播种菜成为公众传播的翘楚。个性化的互联网主持人,已经出现并壮大,一个颠覆传统电视主持人的年代已经来临。
如何实现传统电视媒体节目主持人的变革,用新媒体技术来改造节目生产流程,是目前似乎可以应对的唯一方法。
当地方电视媒体在为逐渐下滑的收视,频繁更换主持人,甚至不惜用极端的方式刺激收视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收视下滑、主持人生存危机的根本根源是什么?我们把娱乐化作为法宝、把狭隘意义上的民生新闻作为挽救新闻收视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需要考虑互联网浓缩的是更多受众的真实需求,还是部分人群需求的放大夸张。
新媒体对于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法在借助专业灯光、垄断播出平台帮助的时候,一个真正拥有个性化魅力和独特才华的人,才可能被认可。而不是白岩松先生自嘲的那样:在央视一只狗出镜一个月也是名狗。
新媒体也对电视台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节目的“大众性”,如何生产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群体可以随时下载观看的节目,如何寻找适合这些节目的主持人。
观众流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谁在收看节目,他们需要什么。
主持人的悲剧不是无节目可上,而是低估观众,高估自己,然后在眼睁睁看着各路网红此起彼伏,咬着牙说:老子当年也红过。
王世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