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通往星星的梯子”——白俄罗斯女诗人阿列伊琴科

  • 来源:江南诗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28 10:30

搭起通往星星的梯子

努力到达光明……

阿列伊琴科是一位年轻的白俄罗斯女诗人,她的诗充满自由的哲思,也富于神话般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她正努力搭起诗歌的梯子,以到达一个神性和光明的诗意时刻。阿列伊琴科的“诗歌之梯”连接起了其创作的两个维度——历史的神话与未来的星空。神话是当代诗人的一种特殊情结,通过这种超越时空和历史的方式,诗人得以从当代语境中抽离出来,在与想象性历史的亲密接触中,唤醒人类隐藏已久的记忆,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意义。这种意义必然是富于诗性的。阿列伊琴科诗中的神话世界少了一些历史性的庄重和神圣,却充满日常性和亲切感。诗人自身参与到神话的世界中来,将大自然的朴素的一切纳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使得“我们”也成为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森林中浆果在歌唱,

树妖踏着柔软的草地走来

我变成低沉歌声的回响,

变成苦涩青苔的芬芳。

在这一意义上,阿列伊琴科的神话是“自然的神话”也是“个体的神话”,她希望在神话世界中找到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使“生命与永恒相连”。在人类的记忆中,我们仿佛从未走出过这诗意的神话领地,但琐碎日常现实却常常掩盖这一点,让我们忘记了那片神话世界。阿列伊琴科的诗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乌托邦,去追问这些亘古的难题——“为何白雪能洗净安宁与动荡,为何森林不为采菇人留条小路。”诗人在这里实现了日常生活对象的“复活”,也让心重新唤醒幻想的能力。

同时,阿列伊琴科的诗歌神话不仅面向每一颗个体心灵,因在隐蔽地寻找与历史记忆的联系。

她这样写道:

而我只相信,那永不断裂的

斯卢茨克绶带,把生命与永恒连系。

某一天当我长满六月的青草,

我相信,将会落下治愈之雨。

阿列伊琴科这一代的诗人往往在写作中有意避免一种宏大的叙事,更注重内在性的个体感受。而诗人在这里还是超越了人与自然这种普世性的维度,将带有强烈白俄罗斯印记的“斯卢茨克绶带”加入到神话中,并成为每个人的生命与更为宏大的存在之间相联系的纽带。同样,在献给白俄罗斯著名民族诗人扬卡·库帕里的诗作中,阿列伊琴科也重复了纽带与记忆的意象: “丝线已断裂,但绳索连起亘古不变的血色记忆。”俄国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老皮缅街上的房子》中写道“一切都是神话,不存在非神话、超神话的东西,一切都源自神话……神话包容了一切,并塑造了一切。”而对于阿列伊琴科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神话,语词便是神话世界的魔法,使我们暂时地逃离当下的生活,让我们能再次诞生——在一个神话的乌托邦中,在另一种新的生活。

诗人戈麦曾说“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同时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阿列伊琴科幻想了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诗歌世界“溪水如此潺潺地流动,四月清洗一新的灰色天空。”这也让我们拓展了心灵感受的边界,体味到远离此岸世界的诗的彼岸。阿列伊琴科用她的写作为幻想的绽放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它与神话的隐喻交织在一起,成为融化心灵冰河的一片光亮。

在“搭起梯子通向星空”的过程中,诗人面对的最大难题仍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几乎是每一个当代诗人都必须在作品中展现的问题。阿列伊琴科通过塑造一个“他者”来表现这种困境,这个他者或是上天的守护者:

他在高空的宫殿里,

听不到我无力的呼吸。

他回答: “你痛苦的呻吟如此孱弱,

像是从坟墓里站起来的死人。”

“他”俯视着我的痛苦挣扎,却不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上帝与魔鬼在这里合二为一,而我能做的只有像乌鸦一般“一般扑向窗户”。 “他者”或是另一种变幻不定的形象“今天你是风也是水,你是春日的惊雷,你是光辉的喜悦与不幸的灾祸,是天鹅之歌的最后一声回响。”此时, “我”难以从一个稳定的关系中把握希望和存在的状态,一切都如影般交错缠绕,将人带入更深的迷雾中去。可以说,阿列伊琴科中“他者”形象的出现,是将人的困境具体化为一个“我”之外的对象,而他实际上恰恰就蕴含在“我”之中。在诗人的作品中,人的困境无关于历史与外在现实,而在于人肉体的生命与心灵之精神相冲撞带来的内在危机。当孱弱的肉体和如蒲草般的生命无法抵御心脏的“火光一闪”之时,过多的激情反而成为诗人的原罪和枷锁。阿列伊琴科或许想表达的正是自己作为诗人的这样一种状态——“雪白的床上散落着惊恐,束缚,渴望……与紧密的影。”

阿列伊琴科并没有止步于精神的挫折,她意指一个更加崇高的命题——诗人的使命。如果是诗人是一个在纷繁的意象世界中的疾驰着,阿列伊琴科最想做到的就是不断奔驰,拼命抓住瞬间的感受和幻想。 “我紧紧踩住马镫还能抓住多少转瞬即逝的绝妙幻想?”、 “如果我能一捧手就抓住我们的感受能看见水下漩涡中的城市。”这是诗人获得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纷乱的诗意中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地抓住一个绝妙的幻想。阿列伊琴科显得十分决绝, “我不怕追问、寻找、迷路”,因为诗将给她带来一只的自由与无尽的光明,让“我的眼中再也没有黑暗”。同时,这也是当代诗人的时代使命,向着更加黑暗的深渊探寻,去捕捉每一个个体的幽深灵魂。诗人要更加大声地歌唱,要把“我歌唱春天的嗓音与扩音器的声响混合,因为冷漠的人群会听到它们。”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是人类栖居大地的一种本真存在,诗人永远面对着一个宏大的存在主义命题,当现代主义打倒人的理性之后,是诗人肩负起了拯救的使命。所以面对这一切,阿列伊琴科说“我不害怕:判决早已谙熟。”在这一意义上,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天命”。

“仰望那些星辰,我知道为了它们的眷顾,我可以走向地狱。”英国诗人奥登在仰望星辰时,展现出这样的勇气,他将星辰作为神圣的存在,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阿列伊琴科的诗中,也包含着对对星空的崇拜, “为了还能对着高空的星星祈祷,还要多少次迷失自我又找到多少力量?”这是诗人架起“诗歌之梯”想要到达的崇高境界。诗歌和梯子也构建出一个空间的垂直结构,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攀爬,从世俗的社会现实和复杂的精神困境中挣脱出来,奋力爬向崇高的夜空,捕捉黑暗之中的光明。星星象征着真理与自由,它为我们带来一种保证“那些遥远和邪恶的存在再也无法对我们说谎……”阿列伊琴科从神话转向星空,也是将目光从历史投向未来,这未来就蕴藏在她的诗歌语言之中,这将会是一个没有欺骗和谎言的世界,一个诗兴盎然的世界。

同时,作为一个女作家,阿列伊琴科的写作也带有自主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其诗歌创作的日常性中。她通过对日常细节情感的捕捉,由此展现了女性情感中细腻敏感的一面。女诗人也传达出了一种暧昧的情欲: “而我为你的每一次爱抚颤抖。害怕成为一本你无法读懂的书。”情欲成为女性意识感知生活的一个触角,并以极度敏感的触觉不断探索着认知的边界。

阿列伊琴科不仅是“诗歌之梯”的搭建者、攀爬者,更是指引着。她用诗歌引领我们进入神话和幻想的世界,也向我们展示精神在词语中才能达到的自由。这些诗让我们对日常对象的感知重新复活起来,复活在新的生活里——一种璀璨星空下,无限光明的生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