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大潮魂 蹈海勇创业

  • 来源:中国民商
  • 关键字:中关村,王洪德,民营科技
  • 发布时间:2019-01-17 23:00

  ——专访中关村第一家工商注册民营科技企业京海公司创始人 王洪德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潮勃发。中关村科技创业如火如荼,开启先河的陈春先和“两通两海”享誉海内外。进入新世纪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中的代表人物京海王洪德,似乎也与其他命运多舛的改革与创业者一样淡出、被遗忘。

  当前全国各界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11月专题曾报道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代创业家王洪德冲破旧体制樊篱“五走”创业之举,“鸿爪从头细细看”,亦有深邃的启迪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时逢王洪德科技创业36年,这位年逾83岁的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与创业者仍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心系中关村,寄望中关村。一个清爽的冬日,王洪德再一次敞开心扉,向《中国民商》记者坦诚他服膺改革、创业不止的心路历程。

  《中国民商》:1982年您率先在中关村创业,“两通两海”享誉海内外,最近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不少媒体再一次提及您当年“五走”创业,有何感想?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当前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动员、启发更多人走好创业之路,对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为内涵的民营经济都将会有借鉴和启示。

  王洪德: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恰逢我在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京海公司36年。36年来,我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可以说大起大落,但我处变不惊,没有倒下。我一直认为,每一次的磨难都是一笔人生财富。哪有改革不付出代价,我坚持一个信念——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

  谈到我“五走”创业,那是我经过历史阵痛深思熟虑的,绝不是心血来潮。今天回看,我很欣慰,“千淘万漉始见金”,直到今天我还能继续为社会和人民做些事,值得。1956年,我从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能够迈入科学殿堂,身上环绕着令人艳羡的光环。但是还没来得及享受由此带来的荣耀感,我就遭遇了反右的疾风暴雨,只因为两首小诗被内定为右派,从此在计算所抬不起头来。每次开会,我就习惯地把帽檐拉低,躲到一个角落上。强烈的压抑感,说不出的苦痛,我是爱党爱国的,内心深处想干事业的冲劲无时不在,就是一直舒展不开。我22岁就被开除团籍。待恢复团籍时,已是20年后的1978年了。

  《中国民商》:当年何以触动、催发您走上创业之路?

  王洪德:1979年冬天,中科院计算所知青服务社300多个知识青年,在数九寒天搬砖、拌水泥……做着笨重的体力活。看到孩子们这么苦,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是否由我做机房系统设备的设计,计算所工厂生产,再指导知青社孩子们组装,培训好他们,让他们走向社会,甚至到全国各地去安装计算机机房的系统设备,既让他们学习掌握技能,又能改善待遇环境。我以计算机机房设计专家和技术顾问身份,带领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300多名返城知识青年,到全国各地从事计算机机房工程设计和安装。当年赚了60多万元,很快引起了社会轰动。单位领导要查我,说我非法经营,要交待经济犯罪事实。我痛苦极了。我经历反右、拔白旗、文化大革命,当了20多年阶级斗争的反面教材。有一件事使我承受的苦难化作踏出闭垒森严大院的勇气。我是天津电工专用设备厂的顾问,一次,意大利机房专用设备公司总经理罗西博士到天津,目的是引进技术,合作生产设计计算机房、系统设备产品。罗西博士谈到,希洛斯公司是由3个人创办, 350美元起家,17年后发展成为国际上一家计算机机房产业的垄断公司。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一整夜辗转思考:我能不能走出去,自己也创办一家中国式的计算机机房公司。

  当时,下乡返城知识青年就业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鼓励自主创业,“从事集体个体劳动为国家富强、为方便人民生活做出贡献”称之为“光彩事业”,受到感召,我思想洞开,坚定走自主创业的路。

  我向计算所所长提出海淀区街道联社想借调我去工作,解决知青就业问题。在人生路口抉择的痛苦夜晚,我辗转思考,选择一个新起点!我连夜写了一份离开科学院计算所的报告:“……经过了长期的思考,我已下定不悔改的决心,要求所领导批准我离开计算所,如果所领导能考虑我在计算所26年默默地埋头努力工作,能给我一个宽容的出路。首先我要求保留计算所的职务,允许我借调到海淀区区联社工作,聘请不行就把我调出计算所,调走不批,我就辞职走。如果领导对我辞职都不批……我只有被开除而离开计算所了……”

  16年前,在京海创办20年的纪念大会上我宣布退出二线,公司顺利地交接给了年轻的京海人。自2003年68岁时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把中关村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延伸到南海之滨,在珠江三角洲几个城市建立起惠民生、顺民意、扩内需、促就业的新业态产业,很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中国民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作为改革探索者,在中关村您率先撞击旧体制闸门,作为企业家您实现了“二次创业”。从刚才所谈,改革开放前的26年,您绝大多数人生历程在磨难中度过青春年华……您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王洪德:青春无悔,人生无悔,创业无悔。我的最大财富就是所经历的人生磨难和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惠泽。我经历的曲折、苦难太多。人活着就要面对困难,经历苦难。我至今保留着一张图纸,那是1966年文革时期我被关在“牛棚”里画的一张大型计算机电力空调系统的设计总图。当时屋里一张桌子一张图纸,门外站着两个看守。今天再看这张设计图纸我都无法想象,能画出那么细致的设计图。那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热爱这个国家和人民。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报国福祉民生是精神传承,更需艰苦创业。

  《中国民商》:您这次回到北京近一个月了,还做了些什么?

  王洪德:回想40年前我和同仁都是黄金档的年龄,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大家汇聚到中关村投身创业大潮,几十年风雨,我们都进入古稀耄耋之年。这次回京,还有一层含义,回顾原生态创业史,正本清源。

  我是中关村的企业家,我热爱中关村,维护中关村荣誉,一直以中关村人为自豪。

  我认为中关村改革的成功,中关村能在国内外享有高科技品牌、崇高的荣誉绝不是一两个所谓“中关村第一村民”“中关村创始人”“中关村DNA”“中关村村长”“中关村教父”“中关村黄埔军校校长”“中关村中子流”……“撞击下才有‘两通两海’”“中国最大的科学金字塔开始裂变”……“然后有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有了海淀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关村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造假欺骗舆论和公众,贬低真正的科技创业者,不仅创业道德失范,而且最终也为创业群体所抛弃。

  中关村的成功是改革开放国策激励下,科技群体创业创新的成功。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没有党中央、北京市、海淀区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和扶持,没有政策舆论的推动、总结、创业实践帮助改善发展环境,还有全社会的理解包容,哪里会有中关村的今天?我们民营科技企业家必须常怀感恩感激之情。没有第一代创业群体,从大院大所冲破旧体制的众志成城的同仁们,哪一个人能包打天下?中关村不允许任何人玷污,也不允许任何人把中关村金字招牌往自己脸上贴金、乔装打扮、美化自己,更不能篡改历史,贻误下一代。

  我认为要重视中关村改革发展史,认真、公正、客观、历史地编写中关村科技创业史,尊重历史、继往开来,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 李秀江)

  记者手记

  在《中国民商》记者专访王洪德时,正值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也专题采访他,他时而沉思,时而开怀,时而侃侃而谈,似乎忘却了已是83岁的老人。墙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匾额,其中有一块最为引人瞩目,那是王洪德在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中国民营科技创新发展表彰” 大会上荣获的十大功勋企业家奖牌,牌座下面颁奖词令人注目:“他从黑土地走来,他从科学圣殿中关村走来,他从南海之滨走来。半个世纪的创业风雨激荡着他那颗拳拳回报社会的心旌。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他走过了40年的风雨路;他最早在中关村扬起科技企业创业之帆,在他68岁华诞之际,又一次以中关村的创业理念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建起了粤东最大的小商品城,也托起了明天的希望!‘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是他人生的格言。他急公好义,侠胆忠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虽已古稀,创业未有穷期。他就是京海集团创始人陆洲高科技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洪德。”

  在采访王洪德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他创业前走过的40多年人生历程中,却有22年是在苦难中度过,难免心生怨艾,却又不时地想解除束缚干一番事业。在中科院的26年中,王洪德因戴着右派、白专帽子无用武之地。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王洪德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1979年,作为计算机机房技术专家,王洪德在业界享有名气。天津计算机公司、天津电工设备厂、天津无线电五厂、七厂、十一厂……都请王洪德做顾问。计算机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汹涌而来,王洪德意识到大型机房技术的应用将具有广阔前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国策,科技报国、发展经济,成为重大变革的历史任务。中关村知识分子最先感觉改革开放大潮的惊涛拍岸,服膺家国探索改革的思想活跃起来,谁不想在有生之年能干一番事业呢?

  1982年12月22日,47岁的王洪德带领7名工程师,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在工商正式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京海计算机开发公司。这一天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4周年,他选择了这一天作为京海的创建日。

  当改革开放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如同王洪德一样千百万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蹈海创业;泯去过往的伤痛,勇立改革涛头。他们以创业探索体制创新,服膺改革开放。自己解放自己,主宰自己,自主创业。把体制的势能尽快地从封闭的象牙塔中释放出来,把自我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实实在在的贡献。

  “借调、聘请、调离、辞职、开除”,王洪德锐意改革,投身创业,无疑是中关村科技创业史上不可不书的经典之笔。对旧科技人才体制撕裂一道缝隙,也让长期惯守“礼品、样品、展品”的科技知识分子看到了一线希望的火光。改革,是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要打破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与官办,抛弃鄙商轻商的陈陈相因观念。

  王洪德是中关村第一个辞去公职,穿着“背心裤衩”净身出“屋”的。1987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中南海接见王洪德时说:“王洪德是真正从零起家,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创办企业。”

  王洪德在中关村乃至中国民营科技创业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983年京海创办第一年实现产值800万元,到1999年产值达到9.2亿元。1995年京海集团入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经济十二强”,1997年跻身“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作为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王洪德1985年成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1987年连续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入选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2000年获海峡两岸三地“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2001年获颁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开拓奖……

  2011年6月,在王洪德“二次创业”的新业态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莅临并讲话,称赞“王洪德是最早冲破旧体制的创业者,在古稀之年他殚精竭虑地‘二次创业’,他在惠州江门之举体现了三个价值观,一是人生价值观,二是商品价值观,三是消费价值观”。

  自2010年来王洪德每年都从深圳回来看望中关村老朋友。2018年11月初,王洪德在与中关村老朋友聚会时说:“今天我从深圳回来与老朋友相聚,就是以感恩的心情回顾创业情怀。回顾那个患难与共的岁月,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大家不分彼此。”

  当天,王洪德又一次来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有一种岁月封尘的感觉。计算所楼早已不在,代之以高大的新楼,而王洪德心中积淀的还是当年他曾参与建设的、承载他青春、盛年、促使他踏上中关村创业的那栋老楼。

  文/《中国民商》记者 庄双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