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帽中学”毕业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教育,“戴帽中学”
  • 发布时间:2019-03-14 15:35

  黄一民感慨,改革开放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

  而当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他为能见证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感到由衷的高兴。

  黄一民的家乡在高州根子镇浮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

  黄一民1972年高中毕业,在生产队里艰辛地干了6年农活。1978年,24岁的他是带着侥幸的心理参加的高考。

  虽然他上过高中,但是他所上的初中、高中都是在小学里面读的,这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一个现象——“戴帽中学”,即在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乃至高中,其增设的目的是为了让贫下中农子女都有书读。

  “戴帽中学”的教学条件可想而知,黄一民老师回忆道,“数学老师讲了一道例题,问下面的懂不懂,结果大部分的人都摇头”。受“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连学校都不帮学生订课本。初中时的黄一民缺《代数》这本课本,因此到了高考的时候,连简单的因式分解也不会做,数学只考了十几分。

  那年高考,黄一民虽然数学成绩不理想,但其他科目考都在七十分以上,所以顺利地考上了雷州师专中文系。

  黄一民十分珍惜在雷州师专读书的日子,他很喜欢看小说和历史,而且阅读文言文书籍毫无障碍,这为他后来把课上得生动活脱打下了坚实基础,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在雷州师专,一堂英语课要学30多个单词。黄一民过去从未曾接触过英语,所以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有时候去公园散步,他还会将单词抄在本子上,边走边背。

  那会儿雷州师专的环境比较一般,全班几十人住在一个集体宿舍里,课室的墙壁有两面是用竹片围着的,而屋顶则是用黑色的沥青纸封住的。黄一民和同学便是在这样的课室里上课。后来学校环境才逐渐改善,砌了砖墙,屋顶也换上了瓦片。黄一民回忆道,雷州师专的第一幢教学楼建设的时候,他还和同学们一起搬过砖,他们毕业了,教学楼还未建成。

  毕业后的黄一民被国家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了三年书,后又因教学出色被调到了当时的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成为了“未来老师的老师”。2018年10月,他与老同学一回到母校,看到现在的岭南师范学院不仅校园面积比雷州师专时大了几倍,而且一栋栋挺拔的教学楼显得气派十足。

  黄一民感慨,改革开放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而当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为能见证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感到由衷的高兴。

  而当问及他对00后大学生们的建议时,他深思了片刻,说道:时代在发展,教育科学日新月异,学习的外在条件也越来越优越,随时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多数人的共识。但作为一位“阅学生无数”的老教师,他认为,人在青年阶段的学习最为珍贵。因为人在这个阶段的爆发力会达到整个人生中的第一个峰值,这个阶段积累下的可见的知识和不可见的意志品质会在相当程度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珍惜青春,储备学识。

  如今退休了,离开了校园,他会在家做做家务和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但在对待孙子的教育问题上,曾作为“未来老师的老师”的他笑着说:“爷爷教孙子,怎么教都会有代沟”,更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自立自律。对于新鲜事物,他说全家人都有微信了,唯独他还没有微信。他觉得自己也该紧跟潮流,装个微信了。

  采写/何文钦(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