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在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育为了考试,老师往往上课匆匆忙忙地讲,学生课后辛辛苦苦地记,以期考试得到一个好分数。其实,我们老师也常常深感困惑,在迷茫中时时思索: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历史教学?

  当今的人们淹没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世风日下,社会处处充溢着浮躁的气息,很多学生思想意识淡漠,不知人生道路的“北”在何处?其实放眼观之,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现在”人生的学科,历史赫然居其前首。无论学生将来做领袖,还是做普通百姓,最最要紧的,莫过于具备健全的人格。这才应当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在。所以,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素,就是借助历史,把过去、现在、将来联系起来,借以明晓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多元多样的传统文化被瓦解,爱国主义亦将被化为虚无,那么,国家也将在充斥着个体的利己主义中无复宁日。又有谁不明白,若果丧失了国家的保护,任何一个个人的人生境地又会怎样?我在想,在大家都“与时俱进”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能够对“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走向,冷静的作一番审视,洞悉文明历史,然后再决定是否和怎样“与时俱进”。这正是历史教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而完整的健康的人格,以及所展示出来的优秀的思想、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恰是人生的宝贵所在。所以,通过学习历史,热爱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历史告诉学生,从古到今,中国无数有志之士,他们的爱国报国故事灿若星辰,彪炳史册。这是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强烈深刻印象的榜样。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瞩目的文明成就,出现过耀眼的中华文明,但那近代史上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环顾世界,才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之大,西方的坚船利炮是如此的厉害,于是,一些有眼光的中国人开始发出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式,我们终于醒悟:中国不仅是科学技术落后,政治制度和文化也远远落后;中国不仅需要“器物之变”,更需要“制度之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负重前行,努力探索,不屈不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但在衣食足的同时却未必知其礼仪,素质道德水准低下,我们翻身跃下精神的骏马后,踏上了金钱万能的列车,金钱似乎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功,代表了一切。曾几何时,中华传统内涵深邃的荣辱知耻观荡然无存,不知何为礼仪廉耻。甚至于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反以为荣,反以为乐。所以重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品格素质,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我们老师应为培养学生的健全品格和人格服务,认识荣辱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重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才能振兴中华。

  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德育教育家汪广仁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教育应有鲜明的德育目标,用古今中外历史上进步的、真善美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清晰地辨别人生的“真善美”,识别什么是“假恶丑”,进而洞察人生,树立自己完善的人格品质。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的重要目标。

  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的有机发展,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人格的教育。汪广仁说过:“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从内心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高学生的素质,确立良好的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发展和提升,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和理想目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