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着眼镜去探险 《地心历险记3D》观影体验

  作为对儒勒·凡尔纳1864年创作的小说《地心游记》的第八次改编,全程采用数字3D摄影机拍摄的《地心历险记3D》让已习惯面对各种电脑特效的观众再次振奋起来。笔者有幸分别在影院和家中体验了两种不同的3D观影效果,与大家分享感受之余,也顺便谈谈目前的立体电影技术。

  电影院——大屏+专业设备=震撼

  已经很久没见过上映数周后还场场满座的电影了,看来《地心历险记3D》头上“数字3D电影”的光环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放映影片的大厅和平时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观影时需要戴上特制的偏振眼镜。影片的情节没什么可以多说的,老掉牙甚至有些幼稚的冒险故事,观众都是冲着体验3D效果而来。影片一开始,就能感觉到画面已经浮出了银幕,而让人担心的鬼影问题并不明显。除此之外,本片带给观众的并不仅是画面变得立体,在大部分画面中,观众的心脏还要承受画面变真实后的恐惧感。从一开场就扑面而来的漱口水和溜溜球片断,到满口利牙的食人鱼和巨大凶残的暴龙,强烈的立体感让观众下意识地往旁边躲避。在急速下坠的片段中,还能感受到类似乘坐电梯的失重感。由于3D画面的形成和两眼视角不同有关,所以3D效果的明显与否和观影者的位置有一定关系。根据实际观看体验,在银幕正中偏下的位置能获得较明显的3D立体观感。而如果在偏离银幕的座位,效果自然会打些折扣。

  家中——新奇感觉 效果一般

  在《地心历险记3D》上映后不久,网上就出现了根据蓝光版压制而成的720p高清片源。在家中看3D电影,的确是比较新奇的体验。它和电影院的3D形成原理相同么?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很简单,只要有一副红绿或红蓝滤光眼镜即可,然后配合相应的3D片源就能观看。当然,在家中和在电影院看3D电影的观感是很不同的,而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体效果的形成原理上。影院中使用了偏振眼镜分别过滤左、右眼所看到的画面,片中的立体效果在注重景深层次的同时,人物、场景和物体的质感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重现。而在家里是通过红绿或红蓝滤光眼镜,观看效果则要差一些,画面浮出屏幕的感觉不明显。尤其在颜色的重现上,透过红绿或红蓝滤光眼镜观看影片,画面的色彩显得很失真,而且还存在着色彩滤得不够干净的情况。虽然在家里观看3D电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对于没机会去影院体验的朋友来说,能够透过简易的滤光镜,以很低的成本观看到3D影片还是很吸引人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普通滤光镜一般是左红右绿或左红右蓝的设置,但《地心历险记3D》需要左绿右红或左蓝右红才能正常观看,我们在观看时要把眼镜反过来带。

  3D立体电影原理简析

  同样一部3D电影,为什么在电影院和在家中的观影感受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法。立体影院广泛采用的是偏振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摄影机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分别装入左、右两部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当观众戴上偏振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振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一致,致使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加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设备条件下,普通家庭观看偏振原理的立体电影是不现实的,因此红绿或红蓝滤光方式的3D电影更适合家庭应用。它的原理是在两部摄影机镜头前分别加红、绿(或蓝)滤光镜,放映时戴上红、绿(或蓝)滤光眼镜观看。这样摄影机镜头前加红色滤光镜的影像在通过蓝色滤光眼镜时,只能形成非常暗的影像,只有通过红色滤光眼镜才能看到。同样的,镜头前加蓝色滤光镜的影像只有通过蓝色滤光眼镜才能看到。这样一来,两眼看到的影像与两部摄影机拍摄的图像对应就形成了立体效果。

  因为减低了成像设备的成本且只要有适合的片源即可轻松实现3D效果,采用该技术的3D电影已经越来越多。随着高清影片的逐步普及,高清与立体二者势将强强联合,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加适用于家庭应用的3D影像技术与设备出现。

  TIPS:《地心历险记3D》目前在网络上有1080p和720p两个版本,大小分别是8.59GB和4.3GB,视频编码格式为X264,提供一条DolbyDigital 5.1音轨。它和普通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裸眼观看时会有明显的重影。

  文、图:扑杀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