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是你遇见的那个人
- 来源:当代教育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程展示,泪水,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1-04 07:51
在“全课程2019年常州现场会”上,我们看到了来自十多所学校26位老师的课程展示。观看这些精彩展示的过程中,有人鼓掌有人喝彩有人沉思,也有人悄悄地流下了泪水……
我是那悄悄流泪的人之一。参会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全课程到底是什么?大家都说李振村先生是全课程之父,是 的,他是全课程创始人,7年前的2012 年,他启动了全课程的研发。
全课程是一个课程吗?为什么在这次现场会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课程,而是“无数个”课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全课程”,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全课程”。
全课程是一种模式吗?为什么在这次现场会上我们看到的各校全课程如此风格迥异、个性彰显、各具特色?全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精心耕耘下实现了不同的绽放。每个人都打开了思维,拒绝模式化。
写到这,我突然发现,全课程居然是个是“三无产品”。是的,三无:无限制,无模式,无权威。
我给村长(教育同仁对李振村的昵称)发微信:“村长不是全课程之父,只是个庄稼人。村长原来就是个村长 ,是全课程村的播种人。”
全课程是一粒蒲公英种子,一旦洒落,就在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她自在而恣意地生长着,长出只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样子来。
这就是全课程的全部魅力所在了!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校不同,因师不同。她明白“我就是我”,所以我们看到了一所普普通通,用刘参校长的话说是“简陋得寒酸”的常州清凉小学因为实践全课程从此变得“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了仅仅一岁的松山湖第一小学把全课程演绎得那么欣欣向荣;所以我们看到了水宝珠老师课堂上孩子们最放松最自如的状态,童言童语、童真童趣被保护被欣赏被鼓励;所以我们看到了爱都小学在建校短短三年时间就被定为济南市特色学校培育校,吕华校长说:“一切缘于与全课程的美丽邂逅……”
我曾被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的所有可能》所震撼,常州现场会上,我看到了“全课程的所有可能”。实际上,全课程的所有可能就是每一个生命的所有可能。全课程是一个引子,引发无数的辐射性课程;全课程是一个酵母,让每个人的思维尽情发酵;全课程是孵化器是播种机,是从生命深处去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校长的、老师的、孩子的、家长的……全课程何以能够如此多样且生机勃勃?因为她是从基于知识立场、学科立场转向基于儿童立场,包括儿童的情感需求、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李振村说:“这三大要素就是我们构建全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
今年初我采访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时,他一再说:“一定要警惕教育中‘人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而全课程最关注的就是:看见人,看见每一个人。 全课程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李振村说,全课程从儿童出发,回到儿童本身。儿童是一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归宿,没有第二个起点,也没有第二个归宿。正如我采访多位全课程老师如韦晶、水宝珠、陆卫华等,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全课程改变了他们看教育、看人生、看自己、看儿童的态度和视角。他们从此“眼里有儿童”,同时也看见了自己。全课程核心专家张宏伟老师在现场会总结发言时说:“当我们看见孩子,爱上孩子,同时也不断发现自己、遇见自己,全课程就有了无限可能,生命就有了无限可能。”写到这儿,我再一次热泪盈眶。多少人终其一生没有“遇见”过自己,没有真正爱上自己。
本刊特约记者 王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