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 来源:学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挑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1-10 08:44
摘要:在当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在近期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熟练掌握英语的商务人才非常短缺。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生搬硬抄、不切合学习需求与用人需求等问题。本文以“一带一路”新时代国策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为背景,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希望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一带一路”新时代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4 年 3 月,“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1]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主线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优先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2]
随着外贸业务的扩大发展的必然性,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变化。有研究指出,相比起高学历,有 68.4% 的外贸企业更需要能熟练掌握商务技巧和有实战经历的人才[3]。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的商务英语教育、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需求”的感知。而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需求分析为起点。
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与合理的需求分析,在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以基础英语为基础,商务知识为辅助的割裂式培养模式。这对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熟练掌握商务知识,并具有商务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为更好地结合“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培养商务英语人才,首先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1.课程内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低
在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方面,有调查指出,有 80%以上的涉外企业认为雇员的的商务英语“日常对话”与“交易会话”能力非常重要,且希望自己的员工对商务文件能读懂并翻译。[4]而现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准, 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掌握包括《综合英语》《文体学》《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诗歌》《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学科,课程设置依然以语言为中心,没有突出商务知识和专业性。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杂,但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却没有被进一步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中。这种欠缺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考量的课程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模式的构建。
2.师资水平与商务英语的要求匹配度低
要培养能熟练掌握商务知识的英语人才,商务英语的教师必须先具备“复合型”特点。即教师不仅应具有过硬的英语功底和掌握良好的语言知识,还必须对商科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甚至拥有国际商务领域的从业经验,才能在授课中做到将英语知识与真实的商务操作相结合,以大量实例为基础去讲解英语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的运用。而现有的商务英语师资建设并没有与基础英语或英语文学专业的作一定的区分,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专业方向依然是文学、语言学或翻译学,教师本身并没有接触过商科教育或者拥有相关从业经验,授课依然只能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这种同质化师资设置显然不利于商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现有课程设置与商务英语实践活动相关性低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科目,只有在特定的商务环境中使用该语言才能体现其实践意义。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以英语专业型为主,即只注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技能培养,忽略了语言在商务实践应用。在课程设置中缺乏如《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等能让英语语言技能在特定商务环境下得到实际运用的实训安排,使得商务英语只能纸上谈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商务语言的理解,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综上,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的观察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对“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与用人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可雇佣性”。根据需求分析理论,分析当前外贸企业或涉外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用人需求,适当调整当前的课程科目设置。同时可根据地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特点,适当增设特色鲜明、适用性突出的行业英语作为特色选修课程,提高商务英语学生在当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响炮”教师队伍。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但要注重英语基本功与语言运用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商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这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应光停留于聘请英语专业人才或者盲目引商贸专业人才,而应该:第一,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并提高商务专业水平;第二,吸纳处在商务英语相关行业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力争为学生提供专业、时效性强的第一手行业资料与行业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学科的理解。
3.增设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听懂”还得“会操作”。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英语专业与商务专业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增设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综合实训课程,并在期末的评核中,加大实训环节所占比重。要求教师与学生将实训落到实处,并通过实训达到检测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光伟.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微调广西外语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 2007, (3) :34-38.
[2] 陈 治 安 . 超 学 程 的 外 语 教 学 改 革 [J]. 外 语 界 ,1996, (2):1-4.
[3]方宝,韦健.“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调适与提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9):27-33.
[4]韦名忠,龚永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 — 基 于 校 企 合 作 的 视 角 [J]. 教 育 探 索 ,2014(05): 77-78.
作者简介:侯欣婷(1993.11-),女,汉族,广东肇庆人,广东理工学院,理学硕士,专任教师,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商务英语研究。
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侯欣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