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民宿:来自民宿人的 18 段吐槽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民宿,漫游,非标化
  • 发布时间:2020-03-12 07:30

  在这个“吐槽民宿”的话题下,民宿从业者将用看似调侃的口气,告诉那些期望从民宿里获得另一种生活的人们:一间理想民宿,或者说一种理想生活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苦与乐。

  不 管 你 是 在 原 地 生 活, 或 是 背 上 行囊漫游, 寻找栖息之所都是最迫切的需求。区别只在于,在前一种情况下它被称为“家”,在后一种情况下它的形式则更多样:青年旅舍、酒店、客栈、民宿……在这些众多旅宿当中,民宿应该算得上是最接近“家”的感觉的一种, 它最初是以一个当地人的住宿空间和一位见多识广、热情好客的民宿主共同组成的意象。这个新事物传到国内之初,也曾经历过一段自由生长的阶段:早期的一些背包客们在尚不清楚民宿的概念时,就曾住过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小旅舍,和屋主谈天说地或分享美食。随着这种新旅宿形式被不断复制,“民宿”的定义也得到扩展和延伸,与此同时,大众以及民宿从业者也要重新去了解:究竟什么样的住宿空间才能被称为“民宿”?

  2017 年颁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可以算得上结束了民宿“非标化”的自由生长阶段, 随后的 2018 年、2019 年陆续出台的文件则是将民宿的发展逐渐往规范化、标准化的阶段过渡。尤其在 2019年增订版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正文中,对旅游民宿做了如下的定义: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 4 层、建筑面积不超过 800m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同时,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而民宿主人的定义也从“屋主”延伸为“民宿业主或经营管理者”。在这些具体的定义下,民宿自身也逐渐实现从个人化向品牌化、连锁化的迭代:从一家变多家,从一地变多地,从个人经营变为分工明确的运管团队,从单纯的住宿空间变为集合了在地体验、定制化服务、艺文活动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型空间。

  站在民宿外与处于民宿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对选择民宿的客人来说,随着民宿行业的细化和分级,他们除了拥有舒适自在的住宿体验,还能从那些“房间”里接触到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并发现不同于旅行攻略书所记载的千篇一律的风景。对民宿从业者而言,民宿的迭代则意味着一系列新挑战,这些挑战有的会被总结成为“民宿经”,有的则积攒下许多疑问以及“槽点”。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多位与民宿行业相关的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民宿主、建筑师、设计师,或是运营团队、品牌方、服务人员等;根据他们涉及的不同领域里曾经遇到的那些值得被讨论的问题,列举了 18 段“吐槽”。比如从建造的初期, 民宿主和建筑师是如何规划民宿的基调,如何权衡现代生活方式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到运营的阶段,如何看待民宿与在地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服务、宣传等方面去包装、经营一间民宿,使之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民宿主是如何发现、建造一间理想的民宿,如何让民宿融入当地环境并与之建立更密切的关联;还有那些憧憬民宿而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是如何剔除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性地对待这份工作,同时为大众塑造出一种理想生活样本的。在这个“吐槽”的形式下,他们将讲述关于民宿较为真实的一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