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和酒店,本质上就是为客人提供居住体验的空间,它们与其它项目的区别不在于设计风格,而在于商业行为,包括工期长短、投资多少、空间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差异,都会被设计师纳入考量,并对他的设计决策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其实是在“造物”,而任何从事制造业的人,考虑的都应该是“时间性”而非“个性”。面对一个设计项目时,首先要基于区域文化、周边环境、建筑风格、空间格局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对项目的设计风格进行确认,对房子的既有条件做出思考和判断。在我看来,这些既有条件并不是一种“限制”,它不会局限你的想象力,反而像是一道没有出题者的开放性试题,所有条件都铺陈在你面前,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它做得更好?
在这个“作答”的过程中,设计师的每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多方面评判,譬如设置这个场景是否有必要、是否可维护、是否会对运营成本造成压力等。此外,也要注重它是否具备“时间性”, 比如这种材质在经过使用、出现磨损之后,是否依然有韵味?又或是,在 10 年、20 年之后, 它对于经营者或整体环境而言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鼓浪屿李家庄的项目中,采用了石灰和红砖这样的材质,因为它哪怕是旧了,也依然能保留气质,即使是受伤了,也不需要花大力气去修补。对于像石灰这样具有“时间性”的材质而言,时光也是一种加工,而且这种加工会为它加分。
“造物”也好,“设计”也罢,都需要正确的思维,为你所造的“物”负责,认真思考“它”是否给人们带来美好,还是累赘?眼下,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会注重空间体验,愿意花钱在设计上。但大多只是在意:自己的场所有没有比别人好看?能不能带来大的流量?能否很好地盈利?我认为这样的思考出发点极不健康。场所也应该具有精神属性,有生命力。只有经营者和设计者等人投入极大的情感,才能创造出持续给人带来感动的空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