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人民政协“界别”协商议政的对策建议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人民政协,界别,协商议政
  • 发布时间:2020-03-18 21:19

  摘要:如何发挥界别作用,推进政协工作,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政协界别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人民政协工作。

  关键词:人民政协;界别;协商议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界别是政协委员划分的形式,是政协委员的“集合体”,是统一战线广泛代表性、党派合作性和民主协商性的集中体现,在政协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显著的优势。但界别协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当前基层政协界别协商议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界别组织设置和委员代表性不足

  一是界别设置未能覆盖社会各阶层。一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新兴社会阶层,如金融从业人员、法律界人士、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基层农民工人等,在政协界别构成中没有完全体现。二是在界别人数比例上,存在“上层人士多、基层人数少,强势群体人数多、弱势群体人数少”等问题。委员人数少的界别,话语权就小,协商议政的能力自然偏弱。

  (二)界别组织和委员个人界别意识不强

  一是政协委员自身界别意识不强。政协委员参加会议、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视察和调研等,多数以个人名义出现,对界别代表的身份意识不够。同一界别的委员之间缺乏联系交流平台,难以形成界别合力。二是界别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沟通不够。界别委员缺乏与本界别群众的沟通交流,不能及时地对本界别的社情民意加以提炼与深化,缺乏对问题的认真研究和调查,撰写的提案难以表达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界别组织化程度不够

  一是目前界别的组织化水平总体不高。界别协商的组织领导、组织原则、组织方式、组织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界别作用的发挥。一些界别包涵范围过大,委员之间难以沟通,作为群体发挥协商的能力自然非常有限。二是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界别协商议政工作制度,以及保障服务、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对界别协商议政的约束力不强,界别对委员履行职能情况很少过问,导致界别协商议政流于形式,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四)界别协商议政的载体不丰富

  一是现有载体界别特征不明显。现有的政协全会、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专委会会议、政协内部协商会等政治协商形式,从称谓到参加对象再到运作程序,都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界别特征。以专委会代替界别、以党派代替界别、以个别委员代表界别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二是传统载体吸引力不够强。传统协商议政载体,有的过度追求规范化、程序化,与界别组织的松散性、灵活性存在一定的距离。三是创新性载体不多。界别协商议政的载体有待丰富,整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成效也不够显著。

  二、大力推进界别协商议政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设置界别

  一是增设界别,最大限度地把新兴社会阶层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政协组织中来。如把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新媒体从业人员中的代表人士组成界别,设立“新的社会阶层”界别。甄选农民工人政协委员,组成工农界别。二是调整界别。如可将民营经济中的代表人士从经济界中分离出来,设立“民营经济界”;可将金融、证券、保险行业中的代表人士从经济界中分离出来,设立“金融界”。

  (二)切实增强界别意识

  一是增强政协组织的界别意识。政协组织要进一步增强界别协商议政意识,尊重界别的主体地位,经常鼓励和组织开展界别协商活动,确保界别协商在政协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二是增强委员的界别角色意识。在委员产生、管理、服务等环节,都要突出界别性要求。在委员推选环节,鼓励采取界别差额推荐、竞争上岗等形式。三是增强对口单位的界别协商意识。党委政府以文件形式,明确政协每个界别所对应的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等界别协商对象,以提高对口单位的界别意识,为界别协商活动提供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健全界别协商议政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界别活动召集人负责制,每个界别活动组设召集人若干名,联组中每个界别都要有 1 名委员担任召集人,负责本界别委员活动的组织、联络、服务等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协界别与政府部门的联系,通过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组织参观视察、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形式,为委员知情出力创造条件。制订界别活动组工作和界别委员履职考核办法,每年底对界别活动组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每届开展 1—2 次先进界别活动组评比表彰活动。探索委员定期向界别群众报告履职情况制度,并以此作为能否继续担任委员的重要依据。三是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界别议政工作大力支持,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则,真正使界别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四)提高界别协商议政质量

  一是科学“选题”。“选题”要找准“党政重视、群众关心、界别所长”的交汇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应要求各界别委员、对口部门等提出一些课题作为协商议题参考,平时也注重从界别和委员提交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等参政议政材料中归纳和筛选出一些重大课题进行协商。二是精心“做题”。界别委员要舍得花精力,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努力做深做精议题。三是充分“商题”。在协商主体方面,除界别委员参加外,还邀请专家学者、界别群众代表和网民代表参加,切实提高协商质量。四是推进“用题”。在选题、调研、协商各环节,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使提出的协商意见尽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协商之后,注重加强跟踪督查,促进落实。

  (五)创新界别协商议政活动方式

  一是丰富界别活动方式。充分运用好界别提案、界别社情民意、界别调研视察、界别大会发言等传统协商形式。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创设活动载体,拓展活动平台,改进活动方式,为界别能协商、愿协商、常协商提供更多“可能”。

  二是加强界别学习交流。积极采取学习会、报告会、研讨会、情况通报会、恳谈会和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拓展界别委员“闻情”“问情”“访情”“聚情”的知情明政渠道,帮助界别委员提高议政建言质量。三是开展界别调查研究。发挥界别委员专业特长和智力优势,选择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视察、调研、咨询和服务等专项活动;对专业性较强的重要问题,以界别委员为主体,依托政协专委会,有计划地进行专题调研,为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参考文献:

  [1]廖振民.协商民主视角下人民政协界别协商的进路探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2]田广德.完善政协界别协商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研究[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1)作者简介:王勇,1984 年 1 月,青海西宁,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区情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王 勇 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