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留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产业增收,因地制宜,探索并大力推进以代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帮助贫困农户快速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走出了一条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一、产业现状

  2017年以来,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带动、扶贫社组织、群众参与,食用菌发展走上了一条快车道。代料食用菌规模2017年320万袋,2019年1220万袋。全县食用菌产业基地62个、菌筒生产基地7个。其中,年生产规模20万筒以上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扶贫社达26家。菌类产品加工企业2家、购销企业5家。2015年获得“留坝香菇”、“留坝黑木耳”农产品地理标志,2018、2019年分别取得“留坝香菇”、“留坝黑木耳”集体注册商标。产品通过“社员网”等销售渠道,远销西安、兰州、成都、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区。2018年,全县代料食用菌产值5152万元,2019年,预计产值将达9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8300元。代料食用菌产业开始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前几年很多群众通过养娃娃鱼、种植猪苓等项目赚了钱,对产业回报率期望过高,存在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对代料食用菌这种利润回报率低的项目不感兴趣,参与度低(2019年通过自主生产和产业托管等模式参与代料食用菌的农户不到10%)。即便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部分群众也缺少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仅仅满足于获取“政府补贴”。另一方面,部分干部在推动产业发展时也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而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发展方式方法、发展质量、后期效益等方面都缺乏深入思考。总体来讲,整个产业发展还存在“上热下冷”的状况。

  2.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县食用菌技术队伍几经转换、解散、重组,现在职能虽然在县农技中心,但专业技术干部严重缺失,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乡镇更是没有相应的机构和队伍。目前,全县食用菌技术服务力量主要是依靠政府购买技术服务,整体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3.林木资源分布不均。食用菌菌筒生产多用除松树、漆树等含油脂成分外的阔叶林木材,尤以板栗、栓皮栎等适生菌树木锯末做培养基。虽然我县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1.23%,但是伴随着传统椴木食用菌、猪苓等产业多年的发展,采伐条件便利的浅山地区适合食用菌菌筒生产的林木资源已呈现不足态势。而深山区的的林木资源由于采伐难度大、采伐成本高等原因,在代料食用菌现有市场环境下,农户采伐愿意不高。呈现出近处“无树可伐”,远处“没人愿采”的尴尬局面。目前,留坝每年的木材采伐指标为5.2万方,按1万方木材生产600筒菌筒测算,全县食用菌最大年生产量约3000万筒,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林木资源问题,可能会影响全县食用菌规模的进一步壮大。

  4.菌种生产企业缺失。优良的菌种是食用菌能否获得稳产高产高效的关键,但是留坝还没有一家自主的食用菌菌种自主生产销售企业,县内所用菌种都来自外地。对菌种生产企业无法有效监管,造成菌种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菇农购买的菌种连生产厂家在哪里、品种是什么都不清楚,造成无法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指导不精准。有的菇农贪图便宜,购买外省的不合格菌种使用,造成种植效益低下。

  5.科研能力极为薄弱。我县现在无食用菌研发机构,也无专业的科研人员,造成国内外先进的品种、技术无法及时在我县引进推广。

  6.土地利用资源受限。代料食用菌生产首先需要搭架、搭棚,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次对菌筒进行搬运和摆放,对地形和面积都有一定需求。如果菇棚过于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生产的食用菌大小、成色等难以形成一个标准。留坝以山地地形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且耕地布局分散,缺少集中连片的土地,因此我县代料食用菌发展一直存在土地瓶颈,标准化菇棚建设困难,无法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

  7.菌筒生产设施相对落后。菌筒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产业效益,近几年通过加大扶持,使代料食用菌的生產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如水、电、路、装袋设备和菇棚等),但在灭菌、接种这两个重要环节依然还是采用传统的土法灭菌、接种技术,费工、费时、污染率高,降低了菌筒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8.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食用菌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由于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加之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技术跟踪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生产管理管理不规范以及部分散户依赖思想严重,在食用菌管理过程中不用心等原因,造成一些合作社、生产户生产的食用菌质量跟不上、产量不高、售价不好、效益不高,与发展较好的菇农有较大的差别。

  9.品牌影响力弱。一方面,留坝食用菌整体规模偏小,市场占有量不大,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留坝食用菌主要以干鲜姑等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产品体系单一,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支撑产品品牌。尽管“留坝香菇”已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但是还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产品中来,留坝食用菌对外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没有形成。

  三、有关思考和建议

  通过反复调研,认真梳理,在解析留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思考和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目前我县食用菌正处于发展的爬坡攻坚关键阶段,但很多群众还处于观望期,市场信心还不够足。因此要再延续扶持激励政策3-5年,在扶持农头企业、鼓励群众方面加大力度,继续落实好产业保险政策,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主动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努力打造“政府能给力、创业者有动力、产业增活力”的优良政策环境。

  2.完善发展规划。2018年,我县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到2020年,代料香菇规模达到3000万袋,产鲜菇1.8万吨,产值1.6亿元,全县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但随着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该《意见》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比如,就林木资源开发保护和培育菌种生产企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明晰,对2020年以后的发展目标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3.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成立独立的机构,负责全县食用菌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招聘2-3名食用菌专业毕业生作为技术人才培养使用,专门负责食用菌生产的技术工作。继续组织本地农技人员及企业技术人员到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培训,掌握种植技术。农技部门要督促相关合作企业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科学布局种植类型。立足留坝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气候环境优势,应重点发展代料夏菇,兼顾发展冬菇。海拔900米以下的种植区域,发展夏菇、冬菇各占50%;海拔900—1100米的种植区域,发展夏菇占70%、冬菇占30%;海拔1100米以上的种植区域,全部发展夏菇。

  5.加强食用菌林木资源开发和保护。一是进一步加大栓皮栎和板栗林的栽植、改造。按照当前年均2000万筒的发展规模,每年栽植、改造适生菌林木5万亩以上。二是规范周边食用菌生产木料、锯末等原材料的调运、品质监管,解决食用菌菌筒生产旺季突发性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

  6.培育引进菌种生产企业。尽快引进或培育1--3家菌种生产企业,建立留坝县自己的食用菌菌种厂,筛选培育出适合县域种植的优质品种,扩大示范推广,按计划足额生产。同时强化菌种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菌种等违法行为。成立县菌种质量检测中心,确保菇农用种安全。

  7.做好土地资源开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及占补平衡等工作的推进中,要统筹考虑好满足食用菌发展的用地需求,参考食用菌大棚建设相关标准,在地形、面积、坡度等方面为食用菌大棚等设施的搭建最大限度创造条件。

  8.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根据各镇扶贫社食用菌发展规模等实际情况,可分批引进一批新型的代料食用菌灭菌、接种设备,逐步淘汰传统的土法灭菌、接种技术。

  9.加强产品深加工。着眼壮大“留”字号农产品体系,通过以奖代补、先售后补等形式,鼓励企业加强对食用菌作为旅游商品、高档礼品、休閑食品、调味品、保健产品等的开发和销售,力争要有2-3个深加工产品真正进入市场。

  10.积极打造产品品牌。将“留坝香菇”地理标志认证让县内食用菌生产农头企业共用共享,形成统一的留坝食用菌品牌形象。同时,要做好产品质量监督和商标品牌保护,在三年内把“留坝香菇”品牌培养成省级区域性名牌。宣传上,注重挖掘和宣传留坝食用菌在生态、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刘晓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