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巨平
瓦是土木建筑中屋顶的建筑材料。有关瓦的起源,在文献上有不少传说记载,如《古史考》中说“昆吾氏作瓦”,《博物志》中说“桀作瓦”,说明瓦的发明时代甚早,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考古发现表明,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在陕西扶风召陈发现的西周早期建筑基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瓦作构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当和起固定作用的瓦钉。部分板瓦上还刻印有文字。
在一个完整的屋顶面上,一般都会有板瓦、筒瓦及用于檐面的勾头瓦和滴水瓦。建筑的等级越高,瓦的制作和纹饰越精美。
为保护木质椽头免遭风雨侵蚀,人们发明了勾头瓦和滴水瓦。勾头瓦是在筒瓦的前端,加上圆形或半圆形的“勾头”,这部分通常被称为“瓦当”。滴水瓦则是在板瓦的前端加上唇边,以利于排水。通常与勾头瓦搭配使用,共同构成考究的檐頭装饰艺术,其板瓦前端附加的部分,通常称为“滴水”或“滴子”。瓦当和滴水最早以素面为主,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其装饰逐渐繁复,除具有装饰美化建筑的功能之外,还赋予有厌胜等特殊含义。厌胜是古时的一种巫术,即借用物件来诅咒和压服他人或他物。
在先秦时期,瓦当除少数为素面外,大部分都有纹饰,有重环纹、绳纹、动物纹、植物纹、云纹等,种类非常丰富。动物种类有鹿、龙、虎、凤、蟾蜍、雁等;植物主要以树木为主,或直枝,或曲枝,或无叶,或有叶,在树木的下方或树枝上常常饰以人物、兽纹、禽鸟纹、几何纹等。
汉代以文字瓦当最为出名,常见的主要有代表吉祥寓意的“长乐未央”“千秋万岁”“与天无极”“延年益寿”“长毋相忘”等,也有包含建筑名称的“真泉宫当”“竹泉宫当”“齐园宫当”“齐园”“上林”“京师仓当”“长陵东当”“长陵西当”……
孙吴时期开始有人面瓦当,东晋出现兽面瓦当。
受佛教影响,莲花纹瓦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为流行,直接影响到隋唐两代。
高浮雕兽面瓦当和宝相花纹样,代表了宋代瓦当的特色;龙凤纹和花草纹,在明清建筑中则最为常见。
就六朝古都南京而言,从孙吴、西晋、东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瓦当的装饰图案大致经历了云纹—人面纹—兽面纹—莲花纹的发展脉络。其中,云纹瓦当在继承两汉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是当时瓦当家族的新成员,最具时代和地方特色;莲花纹瓦当则开启了佛教影响瓦当题材的先河,成为此后盛行数百年之久的瓦当主流,对同时期北朝、高句丽、百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时的瓦,无论是瓦当还是筒瓦、板瓦,就蕴含在其中的古风和艺术之美而言,不仅可供人们闲暇时把玩珍赏,发思古幽情,而且是人们研究考订古代社会风俗、审美意趣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宋代开始就有一些文人雅士醉心于古瓦收藏、著录和研究,并加以改造利用。比如,以瓦制砚,就是文人雅士的一大爱好。
《西清砚谱》中就记载了当时认定的八方汉代瓦砚。其中“汉铜雀瓦砚”因用邺城铜雀台的瓦制成而得名。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让铜雀台家喻户晓,也让铜雀瓦砚获得士大夫的青睐与追逐,认为用邺城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旧瓦,琢砚胜过澄泥砚。
苏轼诗云“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韩琦“邺宫废瓦埋荒草,取之为砚成坚好。求者如麻几百年,宜乎今日难搜讨。”足见时人对瓦砚的痴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