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凸显中西认知差异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与西方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戴不戴口罩”这件事。

  疫情暴发之后,中国人几乎是第一时间都戴上了口罩。这样的全民自觉性,正是中国得以迅速战胜疫情的重要原因。

  但两个月后,我们吃惊地看到,欧洲和美国对口罩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政府官员和防控专家仍然公开宣称“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只要勤洗手就可以了,戴口罩出门的亚裔甚至遭到冷眼和攻击。

  时至今日,在整个西方社会和医疗系统为应对疫情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他们对于口罩的态度才开始發生变化,但戴口罩仍未成为全民共识。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戴口罩自然是隔绝病毒的有效办法——这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一般印象中以尊重科学著称的西方人却“执迷不悟”呢?

  在西方国家中较早宣布“强制口罩令”的奥地利总理库尔茨曾说,戴口罩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但现在必须采取这个措施来控制疫情。

  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思维故事”,或者说“思维定势”。戴口罩,之所以在中国不是个问题,在西方却是个大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中西方之间不同的思维逻辑。

  中国人关于口罩的逻辑可以简单归纳为:第一,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第二,大家都戴口罩,提高了战疫效率,增强了信心。

  西方人关于口罩的逻辑则完全是另一个版本:第一,生病的人才戴口罩,没生病的话,为什么要戴口罩呢?第二,政府要求公民戴上令人窒息的口罩,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即便如此,当看到口罩普及的中国和东亚地区明显抗疫成绩更好时,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西方人拒不相信呢?

  这里有一个更精妙的解释,即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

  桑斯坦教授指出,现代人接收的信息堪称海量,但却在各自偏好和大数据算法迎合推荐的合力之下,日益选择性地接收一小部分同质信息。这些信息一层层地把人的认知系统包裹起来,自动屏蔽不喜欢的信息,结果产生了一种类似“蚕茧”的信息封闭状态。

  这种情形,类似中国寓言“盲人摸象”:当你只在大象身体的某个部分不断摸来摸去,你就会日益坚信,大象就是一根柱子,或者一把扇子。

  口罩问题,只是当今中西方思维差异的一个小例子。虽然现代科技拉近了中西方的地理距离,降低了认知门槛,但“信息茧房”效应却在不断增大,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

  这正是口罩之争背后,应当引起警惕的问题。

  黄征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