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动辄百万头新项目的大集团 复产热潮别忘了中小养户们

  如果说 2019 年养猪业的关键词是非瘟,2020 年的关键词就变成了复产。高涨的猪价刺激了每一个养猪人的复产之心。

  从近期国家层面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来看,复产的形势应该是相当不错。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良好,市场主体积极性很高,养猪投资增加,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从去年 10 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已经连续 7 个月恢复增长,截至 4 月份,比去年 9 月份增长了18.7%。生猪存栏也连续 3 个月增长。

  这样看来,养殖户都应该纷纷在大举扩栏,跟上形势才对?然而根据农财宝典记者近期对华南部分地区养猪业的走访调研,不少养殖户并没有太大的动静,许多地区猪场存栏恢复还不到非瘟前的 40%。真正干得热火朝天的依然是众多上市养猪巨头们。

  相信从 2019 年开始,养猪人已经对大集团一个又一个的新养猪项目的新闻看到眼花缭乱。今天新希望在某市签下 100 万头项目,明天牧原在某县动工 50 万头基地。据农财宝典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大集团公布的各项目加起来产能超过 1.2 亿头。

  在部分养猪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广东为例,仅仅是 2019 年 7 月以来,各集团公布的养猪项目总产能已超过 1700 万头,要知道广东此前定下的 2020 年出栏目标也才 3300 万头,这样大集团已占据半壁江山。

  因此也不难理解,许多养殖户即便面对飞涨的猪价,也不敢轻易大举扩栏。广东江门的一位行业人士就戏言,国家越是鼓励复产,大集团越是狂飙突进,反倒让不少小养户面对复产打起了退堂鼓。谁也说不准如今的紧缺会不会在明年就瞬间变成过剩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养猪人都愿意只看着大集团独享如今的高猪价。比如在粤西的阳江、茂名等养猪大市,复产的另一支主力军就是一批只养二三十头母猪,或者二三百头育肥猪的散养户和家庭农场。他们确实没有太好的生物安全的条件,但好在目前由于各地存栏大幅下降,养殖密度也降低了很多,相对而言环境中的病毒载量也下降了不少。而且这些散养户复产的投入也不是很大,部分胆子大的人干脆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只要养成一批猪就赚到了。还有一部分人,直接选择了加入大集团的公司加农户模式之中,算是有了一个靠山。无论如何,这样的散养户一直随着猪价的起起伏伏在养猪业中进进出出,永远不会缺少他们的生存空间。

  不过最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批养猪人就没有那么潇洒了。他们就是广东养猪业曾经的中流砥柱,500-3000 头母猪的这批私人猪场。根据报道,广东省此前有万头猪场 305 家之多。但这批猪场在非瘟中普遍损失不小。他们虽然满足了集约化养猪的高密度,有生物安全意识,但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猪场技术管理水平依靠饲料厂、动保、疫苗公司较多,且资金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低。既没有散养户的灵活多变,又不如集团化猪场的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

  这批养猪人不少在非瘟之中多年养猪的积累一朝尽失。在复产中不仅缺钱,信心也大受打击。一位粤西的养猪老板谈到复产,最令他揪心的还不是资金,而是当时为了防非瘟,每天在猪场提心吊胆的日子,这种心理上的折磨让他宁愿选择暂时淡出。

  面对高猪价的诱惑,每一个养猪群体肯定都在思考如何复产。然而自身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养猪人面对同一个现实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不同。

  假设现在复产的成功率有 60%,可能大集团一算,现在利润超过 50%,多搞几个场肯定能成功。而散养户则心想,拿个十几万赌一批猪,咬咬牙也得干了。

  而一个规模猪场的老板,此时却只能左思右想,几百万的投资,看上去是 60% 成功率,其实就是 100%和 0% 的区别,不得不慎重再慎重啊。

  同一个养猪业,百样的养猪人。尽管养猪业集团化的大趋势不可阻挡,我们依然希望每一类的养猪人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