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元走私种虾案行业关注什么?

  近日,湛江海关破获2.5亿元进口种虾走私案,引起业界轰动。在该报道刊发之后,本刊陆续收到众多来自行业的反馈,原来,这种种虾走私现象已长期在业界存在,更有甚者提出“大多数虾苗企业,或多或少都有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种虾”。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行业人士说,有的图省事图快,有的是因为自身资质不完备,也有的是因为种虾出售方资料不齐全等等,不一而足。

  通常走私是为了逃税,但种虾产品并非如此。据了解,按照正常的进口程序,进口种虾可以免税,1000对种虾走正规渠道进口,每对成本800元左右,而非正关要1100元,走私1000对一次要多花30万元左右。据介绍,大部分情况下,走私者之所以愿意花费更高的价钱,主要是为了避开正规进口所需要的时间,想尽快拿到种虾生产虾苗。

  海南一位大型虾苗企业的负责人介绍,种虾进口流程大致分为4个步骤,根据各地情况不同,总共需耗时约40-60天,对于虾苗企业来说,这已经足够生产1-2批虾苗,而卖苗又是季节性很强的生意,走私种虾者正是经受不住利益的吸引,铤而走险。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截然相反的样本,例如,海南另一家大型虾苗企业,今年以来已进口各类种虾3800多对,全部都是按照正规流程进口。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在去年10月,公司就把整个进种虾的计划都发到种虾供货方,批文也在今年1月就办好了。

  由此可见,任何“节省时间”之类的理由,都只是推诿的借口,走私种虾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都必须严厉打击,这一点无可辩驳。

  然而,对种虾走私的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直接的因素,还有部分行业人士看到了其中潜藏的风险。他们提出,从正规的渠道进口种虾,有比较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不仅对买卖双方的资质、证书等材料有要求,即便是种虾已经运到苗场后,管理部门还要对种虾取样进行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如果种虾带有病毒却用于生产虾苗,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据了解,由于活体生物的特殊性,这类货物往往带有潜在的生物入侵和病原传播风险,很多国家对其进口都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在我国,从境外传入危险性害虫、动物疫病的多个案例也在警示我们,走私活体生物不仅违法,而且危害性极大,具体到水产方面,已经有多种烈性病害先于境外暴发,然后蔓延到我国大部分养殖区,给行业造成严重损失,而且至今难以控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透露,种虾运输除了美国的种虾具备齐全的手续外,东南亚的种虾市场一直以来都没这个习惯去申请批文走正关渠道。经过此次走私种虾案件曝光后,必定会倒逼那里的苗企和种虾公司尽快补齐证件,加速进口种虾流程规范化。同时,由于走私的风险提高,如果还选择不具备正规进口质资的公司购买种虾,被查处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相信对国内业界会起到警示作用。随着近两年国内种虾公司逐渐崛起,不少苗企势必会将采购目光转移至国内,这对于国内种虾公司来说,很可能是个利好消息。

  在记者看来,此次湛江海关查处种虾走私案,不仅在于严格执法、保障一方安全,更在于给业界提起了警示。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肇事者受利益驱动,从事违法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人行为,但却给行业增加了更大的风险。进一步说,如果能够以此为肇始,从法律、法规、自律开始,倒逼行业走向正确的轨迹,以良币淘汰劣币,则善莫大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