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大乘佛教戒律經典。此經現存諸版本,皆署名鳩摩羅什譯,唯因出處不明,在隋代以前就曾被編入疑經類;近代也有些中日學者認為此經可能是南朝劉宋末年(五世紀中)於漢地編述。
此經分兩卷。上卷為釋迦牟尼佛於第四禪天中的摩醯首羅天宮,與無量大梵天王和眾菩薩,向盧舍那佛請問菩薩之行因。由是鋪陳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門。下卷述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閰浮提的菩提樹下,揭示十重戒及四十八輕戒。由於下卷廣述菩薩戒,最受傳誦。
隋代智顗曾撰《菩薩戒義疏》,特別講習弘揚此經。從此《梵網經》成為中國漢地傳授大乘戒最具權威的典籍,並為大乘各宗所通用;是故下卷獨立成篇,別稱亦多,例如《菩薩戒經》、《菩薩戒本》、《菩薩心地戒本》、《大乘菩薩戒本》等。
梵網經變在敦煌石窟中僅出現三鋪,故極為珍貴。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文獻中,據統計與梵網經變直接有關的《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約有三十件,《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四件,可惜全部流失國外。這批文獻反映了唐宋時期大乘戒律仍廣泛流傳於北方的事實。莫高窟、榆林窟現存五代、北宋時期繪製的三鋪梵網經變無疑是古代畫師依據當地寺院收藏的上述兩種經文版本構思繪製而成的。
莫高窟第454窟(北宋)內的梵網經變主要描繪序品的說戒法會。畫面頂部為摩醯首羅天宮,佈局疏散,以顯示天宮遼闊,是天上人間的分界線。下段畫盧舍那佛坐蓮花台藏上說戒。兩側重點繪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廣泛應用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說戒的構圖形式(圖1)。
畫面正中盧舍那佛坐於千葉蓮台上,每一枚花瓣上坐一釋迦牟尼佛。據經文記載,蓮瓣上所坐釋迦為盧舍那佛說的「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即「千百億釋迦牟尼」。其他神眾、帝王、群臣、僧侶、善男、信女、連同禽獸六畜等都是赴說戒大會諦聽受戒的。主尊兩側為立髮、虎帽、蛇冠披甲的神王。香案東側為釋迦牟尼樹下說戒,五弟子合十聽法。下側為梵王五身合十跪坐,表示梵王帝釋和神眾來聽菩薩戒。後面是比丘及比丘尼聽菩薩戒。其上是手持笏板的百官宰相等聽菩薩戒。旁邊是震旦國皇帝來聽菩薩戒。香案西側下為四天王跪拜聽菩薩戒。其後為眾王子、比丘及兩大臣聽菩薩戒。上部為一切禽獸六畜來赴法會。
畫師把血淋淋的十重戒安置在並不顯眼的東西兩下角(圖2),體現了畫師創作構思用心之良苦。這十重戒有:一僧人坐在牀上,右手持矛挑眼,表示寧可挑其雙目而不破戒;又畫一僧人坐牀上,赤右腿前伸,右手持斧砍斫,表示寧以利斧斬其身而不破戒;再畫一僧人坐牀上,右手舉刀割舌,一男子托盤跪侍,表示寧以百千刃刀割其舌而不破戒;又畫一僧人舉刀割鼻,表示寧以百千刃刀割去鼻而不破戒。另外還有以鐵錘砸身,用熱錐遍刺耳根,以熱鐵網纏身等畫面,都是以這種自殘的方式表示不破戒的決心。
有學者研究後認為:五代、北宋時期在莫高窟、榆林窟出現這種梵網經變,反映了當時教界中出現一些「罕習經藝而質狀庸陋」、「破戒、貪利」的現象。石窟中的梵網經變應運而生,藉此宣揚持戒的重要性。
李焯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