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书无用”论为何重来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读书无用论
  • 发布时间:2011-01-21 08:3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他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干吗上大学?”

  仿佛如魔咒一样,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就会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令人纠结而无奈。“干吗上大学”之后,就是“干吗上高中?”、“干吗去读书?”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悲情文本,它每每出现,总会或多或少引发上至学者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的议论与共鸣。那么,这一轮卷土重来的“读书无用论”,其背后的本质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历福利的退场

  跟30 年前恢复高考相比,高等教育的学历福利确实在退场。80 年代的大学生不愁就业,毕业后就可以拿到几十块钱一月的工资;现如今,有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他们不停面试,成了“面霸”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仿佛成了廉价的白菜,有的人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甚至声称不要工资。在这种语境中,“读书无用论”抬头自然难免。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数字显示,2010 年,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换言之,考大学太容易了,大学生太多了。在就业岗位尚未同步配套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必然,不能简单地和以前一比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由于前些年国家的大规模扩招政策带来的恶果,高校不得不动用已近临界状态的教学资源,一些民办高校也为了经济效益而不惜盲目扩大生源,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很难得到保证,这样的现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不是缺大学生,而是缺真正有能力,过得硬经得起摔打的名副其实的大学生。那些由于学校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双缺失的大学生,也许只能算作有文凭的体力劳动者,不能因为他们的现状就承认“读书无用”的说法。

  知识转化成财富是个动态过程读书能够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吗?很多人希望能,所以往往在初期看不到曙光时,就对“读书无用”盖棺定论。应该看到,知识转化为财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存在时滞性的,要关注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率,而不是短期的起薪。

  大学生的命运,果真与农民工只有三两百元的距离吗?在起薪之外,人生中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发展机会”、“后赋潜能”等。农民工的人生往往是直线的,沿着起薪的不堪,举步维艰;而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的人生是曲线的,也许会有起落,但未来预期相对更好。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的能力。

  同时,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目前中国虽然处在经济上行发展的过程中,但从发展阶段看仍处于低阶段。廉价劳动力存在巨大市场,但对高等教育人群尚未形成人尽其才的合理用人机制,多元的成才观和成才模式也还未普遍建立。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一些高校必须转向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领域,才会有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所释放的这个信号清楚地表明,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张车伟说,市场会慢慢引导一些高校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在此之前的高校毕业生会付出代价。

  官二代和阶层固化引发的悲观情绪

  有一点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目前中国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并不令人满意。即使努力读书、具备了真才实学,也并不一定会让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尽管比农民工们要强)。有时,一流的脑力劳动者不如二流甚至三流的权力劳动者。

  这让人们对“教育”这个在市场经济中消除不平等的有效途径产生了巨大怀疑。2010 年,一股“弱势感”在人群中普遍蔓延。各地陆续爆出“官一代”为“官二代”“铺路”的丑闻。资源垄断,阶层板结,拼爹时代……这已成为人们在描述现今阶层流动的现实时经常会用到的词语。中国社科院早就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调查报告中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 倍多,且“如果3 年、5 年乃至10 年、百年长此以往,就不是2.1倍的问题了,这个数字就会高得多了”。

  这种公权力滥用导致的不公,不仅导致低收入的大学生群体心生怨恨,也让相对高收入的白领群体牢骚满腹,也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或者消极地“读无用书”度日,或者积极地读厚黑学之类的“有用”之书,向权力屈服和靠拢,忍受并享受权力的胯下之辱。

  在理想状态下,一个社会中,有人做有良知的脑力劳动者,有人做受制约的权力劳动者,也有人做快乐的体力劳动者。但是,如果权力劳动者掌握了生杀大权,事无巨细地干预市场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如果人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成为权力劳动者,这将会给社会财富的创造带来障碍和侵蚀。

  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之时,我们冀望知识能在社会序列中赢得物质化的尊严,但能改变命运的,除了知识,还有制度、环境等。知识改变得了命运,也必须倚仗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在纵横捭阖的历史演义里,知识越是不那么急功近利,时代越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本刊综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