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能培养 “失去灵魂的人才”

  有学者指出,当前,有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化,善于 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话语,道出了 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频频出现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误入歧途的 例子,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 不能只注重单向度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缺乏 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教育,会使我们的受教育 者离生命、思考和良知越来越远。在实用主义幽 灵的操纵下,人们被物质和利益绑架,精神、道 德和灵魂无处安放。

  其实,近些年,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对教育文 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精神的败坏,已成为全球高等 教育的共性危机。前哈佛学院院长刘易斯在论著 中,批评哈佛大学为加入全球化竞争而忘记了大 学教育的责任。由于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缺失, 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被称为“没有精神的专家”“失 去灵魂的人才”,甚至出现了“智育愈盛、德育愈 衰”的困境。

  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但不少 人缺少对教育文化的重视和思考,缺少对教育的 真正敬畏。现行教育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科研指标 和数据统计,大多采用量化和等级的评价标准, 各级教育部门强调的是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很 少注重对教育文化的理解和思索,以致我们的大 学有“科研”“教学”和“学术”,却缺少“生命” 的教育和“意义”的引领。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高尚人格的内涵,体现 为温、良、恭、俭、让,其核心是“厚德载物” 和“庄敬节制”的自觉自律型君子人格。深厚良 好的教育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可持 续性。它基于“人”的成长,并塑造人的内在心 灵、文化习惯和自觉意识,体现为真理追求和价 值追求的统一,是一种自由自主的精神素养,也 是养护民族精神的深层支撑。

  《光明日报》 于文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