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變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經文,修行者,四卷
  • 发布时间:2020-10-14 21:50

  唯自心現量所現;闡釋八識的功能及各種活動。經文又強調如來藏識為一切「識」的根本,它藏有善惡兩類不同的種子,隨所受薰習的不同,而引發其善或惡種子活動。人的善惡業,皆以此種子而發生。

  此經在南朝劉宋時傳入中國,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頗大的影響。它的唯識思想,是大乘佛教向唯識學過渡的橋樑;它的唯心論、禪法、頓漸之法,則成為中國禪宗開宗的基石。據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將此經授與二祖慧可,希望以此作為印心之法而祖祖傳授。其後,更有持此經以修行者,在佛教界稱為「楞伽師」,是為中國禪宗的先驅。

  《楞伽經》的梵文原典曾由一位英國外交官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偶然發現。1923年,日本學者南條文雄校刊梵文本行世;1932年,另一位日本學者鈴木大拙依南條文雄版出版了英譯本。

  《楞伽經》在中國有三種漢文澤本,即南朝劉宋時,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四卷本;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卷本;及唐代實叉難陀所譯的七卷本。鈴本大拙認為,四卷本最古,其餘的七卷本及十卷本則是後來增補而成的。由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編譯和出版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1994年),亦認為四卷本較忠於原經,故而後世注釋本也較多,影響較大,流行亦較廣。唐宋時,在敦煌地區較流行的則是七卷本,經文輔以一些形象的譬喻,更方便入畫。

  楞伽經變在敦煌莫高窟始見於中唐,終於宋代,共存十二鋪;最詳盡的描繪見諸晚唐的第85窟及第9窟;一般分為序品、說法圖和壁喻畫三部分。

  第85窟的楞伽經變繪於窟頂東坡。

  序品講楞伽城主羅婆那王下山請佛去說法。佛即在摩羅耶山頂 (今斯里蘭卡境內)楞伽城說法 (圖1)。經變正中是巨大草原上的摩羅耶山;山的形狀獨特奇妙,兩頭大,中間小,狀如細腰鼓,這亦是楞伽經變的一大特徵。說法圖只有一佛二菩薩和八個聽法者,沒有樂舞場面。

  楞伽經變的另一特色根據七卷本經文繪製的一些譬喻畫,甚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僅舉數例:

  (1)肉舖:屠夫正在案上砍骨切肉,案下有隻待食殘骨的狗。肉舖內還掛滿了新宰的羊肉。(圖2)

  (2)尸毗王本生故事:宜揚尸毗王自我犧牲的精神,勸戒信眾們不要殺生食肉。

  (3)照鏡圖:通過男子照鏡這一生活小節,來譬喻佛教有關「頓悟」的說法。(圖3)

  本窟的楞伽經變圖還有製陶、雜技、打獵、晾衣等譬喻畫,不啻為一千年前的社會風情畫卷,頗引人入勝。

  莫高窟第9窟(晚唐)西壁及頂部亦繪了楞伽經變,包括以下的譬喻畫,均為極富生活氣息的民情風俗畫:(1)青蛇逐人圖:譬喻有人把草繩誤認為毒蛇而驚慌失措、狼狽奔逃;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些錯誤判斷。

  (2)良醫授藥圖:以良醫授藥治病比喻佛為眾生說法,讓眾生離苦得樂。

  (3)狩獵圖:表現經文中「夫食肉者......夜叉、惡鬼奪其精氣」的內容。

  李焯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