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乡发展,叠合,生活体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1-16 22:32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建筑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一是从建筑遗产走向文化遗产,从物质遗产的保护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记忆挖掘、体验和认同。二是从单纯的保护走向保护、管理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使建筑文化遗产得以成为各方关注、共同参与的话题。本期杂志刊发黄晓菲和项亚量两篇文章,结合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外理论发展与实践,从理念、参与、技术和类型几个方面展现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野。一是理念的沿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不是阻止进化而是管控变化,其目的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史地维度和创造源泉。
二是参与的多样。从以人为中心的动态演进角度出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公众的参与、体验过程,以及由此引发对文化的传播和认同。
三是技术的拓展。随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各类新兴媒体手段引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类型和应用领域发生了更为多样的变化,不断拓展学科边界。
四是类型的变化。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牵涉到城乡可持续发展策略、历史建筑适应性更新与活化、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文化景观遗产管理、传统文化公众传播、衍生品设计、传统文化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应用。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新视野为我国的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借鉴。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我们的生活关系更加紧密,与城市建设的创新营造结合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有形到无形,从现实到虚拟,从单一到多样,从在地到扩展,体现出转化、叠合和扩展的新前景。
第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化策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既体现在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化,也体现在无形到有形的转化。一方面,透过有形的建筑遗产,如何进一步挖掘寓于其中无形却多样的历史印记,并能为大众所感知、体验和认同;另一方面,针对已经消失的有形遗址和尚存的地方记忆,如何在新的建设中能够化无形为有形,塑造为可观、可知、可感的新的物质形态、空间组织和生活体验。
第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叠合策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展开了多样的探索和实践,但如何与现实环境进行更好的融合,形成动态、多样、变化的现场体验,成为新时代遗产保护的创新话题。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介入,将建筑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现和现实环境互相结合,同时又与文献、装置等新型展示方式多重叠合,从而建构历史和现实形式多重叠加的体验环境。
第三,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扩展战略。除了个别地区以外,大部分人类生活区域都具有或长或短的人类生活进程和印记,即使是全新开拓的处女地,也存在着人类的未来历程如何记忆和传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个别历史文化地段的局部工作,而是城乡发展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弥漫在人类生活场所中,是一种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期待,未来的城乡建设环境将真正成为一种历史和当下共存、虚拟与现实相叠的生活与文化之所。
俞 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