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柴村村庄建设规划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徐柴村,集体经济,土地利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11-16 22:40
徐柴村村庄规划的目的即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使村庄适度集聚、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农业生产,整合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徐柴村位于江安镇域南部,南与靖江市毗邻,东连宁通居,西接黄建村,北临葛布村,全村总用地 376.97 公顷。宁通高速公路横贯村域,葛黄线连接东西,南有如靖界河,北有拉马河。徐柴村全村现有居民 1148 户,4220 人,户均人口 3.68 人,其中农业人口 3978 人,非农人口 242 人。全村经济状况较好,2005 年社会总产值 1.2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7520 元。工业企业近年来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全村现有企业 13 个,2005 年总产值8800 万元,职工人数 358 人。工业主要有电缆材料厂、服饰加工厂、毛巾厂、家具厂等,规模相对较小。公共服务设施有长足发展,先后建设了村委会、文化室、卫生室、篮球场等。
(1)土地利用概况
徐柴村全村总用地 376.97 公顷。农用地 281.43 公顷,其中耕地约 196.13 公顷,人均耕地 466.7 平方米;建设用地 69.43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约 164.1 平方米;河流水域等其他用地约 26.11 公顷。居住建筑用地。目前全村共有居住建筑用地 64.31 公顷,人均约 152.4 平方米。村民住宅大多数为两层的砖混结构,多数为 1990 年以后建成,共 875 户,房屋质量较好,占总户数的 76%;少数为一层平房,主要为1980 年左右建成,共 273 户,房屋质量较差,占总户数的 24%。
公共建筑用地。徐柴村公共建筑用地基本集中在北部的葛黄公路边,主要为新建的村委会综合楼,占地约 0.39公顷,包括村委会、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等,建筑面积约 400 平方米。村内另有分散布置的商店、超市等公共建筑,建筑面积约 240 平方米。
生产建筑用地。徐柴村生产建筑用地主要沿葛黄公路分布,总占地约 0.95 公顷。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有电缆材料厂、电缆配件厂、服饰厂、模具厂、家具厂等。现有企业规模不大,但对村集体经济贡献较大,明显提高了部分村民的收入,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对外交通及道路广场用地。徐柴村对外交通及道路用地共有 3.81 公顷,现状对外交通主要是位于村域北部的葛黄公路,其往东可接江曲线,往西可接江黄线。村域内道路主要有柴圩南路、徐圩北路、生柴路、纪圩路、徐圩南北路等,基本能满足现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求,基本为沥青路面,质量较好,路宽 3 米~ 5 米不等。
总体而言,徐柴村综合实力较强,村庄环境正不断改观。但同时,受到交通条件、土地政策、村民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村庄建设还须加快,各项配套设施还须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条件亟须改观,村庄环境需要大力整治(图 1)。
(2)村庄布局
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道路交通、产业布局及地方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徐柴村规划南北两片村庄建设用地,结合原有徐圩、柴圩两个自然村进行建设。徐柴村现状村民楼房较多,建筑质量较好,应合理保留。因此徐柴村属于整治扩建型村庄,应妥善处理好新旧住宅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协调发展的村庄。在保留现有村庄格局和较好的建筑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塘等资源条件,形成“两片一心”的布局结构。北片:位于葛黄线以北,纪圩路两侧,规划形成 3 个组团,通过河流、绿地又连为一体,新建住宅与原有建筑有机融合,围合成丰富多变的院落空间。北片村庄共规划 495 户,保留 216 户,新建 279 户。南片:位于宁通高速公路以南,柴圩南路两侧,规划形成东创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宜居环境。南片村庄共规划 385 户,保留 133 户,新建 252 户(图 2)。
按照功能结构在北片村庄南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购物、文化活动、教育、医疗保健等需求。结合现状道路、河流及保留建筑,因地制宜地布置独户、双拼、联排等形式的住宅,力求形成一个个完整又相互共融的住宅院落。通过水面、绿地、公建等来美化村庄的入口和内部空间,形成一个优美而又有地方特色的村庄。
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规划在葛黄公路南侧,纪圩路西侧,同时兼顾南北两片村庄,位于村庄的主要出入口处,能形成良好的村庄入口景观。另外沿葛黄公路规划两处商业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出行购物。在南片村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服务南片村庄居民,主要包括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菜肉市场、超市、小商店等。村委会等公益性公共建筑设计为二层综合楼,周边规划公共绿地,设置球场、小广场等活动场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体现村庄的活力。商店、超市等经营性公共建筑主要沿道路布置,方便村民。结合北片村委会、东北侧滨河绿地、南片公共建筑共布置三处水冲式公厕,建筑面积约 120 平方米。
住宅建设。规划新建设的住宅基本为低层(两层)双拼、联排住宅,局部翻建、插建地块结合保留住宅灵活布置少量独立式住宅,节约用地。在合理保留现有质量较好的住宅基础上,根据规范要求灵活有机地插建、扩建住宅,在尽量减少人均建设用地的同时,形成富于变化的院落空间。在住宅之间适当布置庭院小绿地,形成疏密有致的群体组合,结合河流的走向形成错落有致的临水住宅。
道路交通。徐柴村对外交通主要依托葛黄公路,葛黄公路东连江曲路,西接江黄线,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规划村庄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宅前路三级。北片村庄规划一横两纵的主干路网,主干道为纪圩路、徐圩北路,道路宽度为 7 米,规划新建建筑后退道路不小(3)绿化景观规划绿化景观规划涉及建筑风貌、绿化系统、景观和环境设施小品几个方面。
建筑风貌规划。根据村庄整体风格、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习俗等来确定建筑风格和建筑群组方式。住宅采取坡顶,建筑立面设计注重不同材料形成的色块之间的对比,利用阳台这一住宅中可变性较大的构件,丰富立面造型。此外,通过线角、屋檐、入口的细部处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群体形象。
绿化系统规划。绿地景观规划力求利用河流等各种积极的环境因素,与村民的生活生产、建筑空间的布置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地环境。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绿化配置,形成成片的绿化,并结合绿地使用特点布置适当的桌椅、健身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小品等;加强沿河、沿路绿化带的建设,形成线状绿地,起到渗透与连接的作用;加强住宅周围、院落之间、村口的点状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同时注重乔木、灌木、草地、墙体绿化等垂直绿化的设计,不同地段配置相应的特性和色彩的树种,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结合、经济树种与景观树种的搭配,以增强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景观规划。村口景观中北片村庄入口位于葛黄公路上,结合公共建筑、小品、广场、河流形成丰富多姿的村形象;南片村庄入口在纪圩路上,主要形成一河一路的景观,突出幽静、自然的田园风光。滨河景观设计在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对现有水塘、河流进行合理的整治、疏浚、沟通。结合现有河流、池塘进行水绿空间的塑造,创造村庄内部品质较好的休闲活动区域,通过滨河小路、拱桥、绿带、公共建筑的建设起到丰富沿河空间特质的同时,保证公共活动空间的共享性,塑造富有水绿特色的村庄景观。道路景观设计保留村庄现有主干道,规划主干道路面为水泥路面,宅前路采用水泥路面与其他铺装路面相结合的方式,与路灯、行道树形成村庄道路景观。
环境设施小品设计。在公共活动区、庭院绿地、滨河绿带布置环境设施小品,包括铺装、栏杆、花坛、园灯、桌椅、小雕塑、宣传栏以及设计新颖的废物箱等,设计力求统一协调,为村庄景观环境的建设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图 3)。
村庄建设应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产”“三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村庄建设要因地制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建设,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同时也要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齐 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