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 关键字:化学,教育,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0-12-09 21:05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是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基础上组建的,于1996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截至2019年,实验室已历经了6次教育部组织的评估考核,成绩优良。多年来,实验室围绕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前沿和国家(行业、地区)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在国内同类前列,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设有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现任主任为郝京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希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0人,其中教授45人,45岁以下人员占50%。研究人员中有中科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外国专家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2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这支老中青结合、组构合理、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研究队伍已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面积达5000m2。以实验室为依托构建的仪器平台拥有FF-和Cryo-TEM、FE-SEM、SAXS、SPM (AFM & STM)、激光光散射仪、400MHz NMR和应力流变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30台套,总值近8000万元,是胶体与界面化学和相关学科的高水准科研平台。

  近年来,根据“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着眼国际前沿领域,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应用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积累,通过凝炼和培育,实验室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结构的组装、性能与理论模拟;纳米结构和生物界面材料的制备、组装与功能;油田开发中的胶体化学基础与应用。

  自2014年以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4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项,累计到帐科研经费1080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6项,技术成果转让31项。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100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10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实验室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多次主办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先后邀请百余名国内外学者访问实验室,与德国Bayreuth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是本实验室的重要特色。目前,实验室已与国内20余个油田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此推动了实验室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