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路径

  • 来源:父母课堂
  •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 发布时间:2021-01-15 15:00

  摘要: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培养越来越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科教学都开启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地理教学也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只关注教材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此,文章结合高三地理教学内容,就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路径做出了研究。

  研究能力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地理是一门非常讲究和关注研究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和现象都是通过研究发现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切实可行,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呢?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研究能力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深层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识则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研究能力培养,要从研究意识培养、研究热情发掘入手。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决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的关键。随着教学理念发展,地理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图文影像、合作学习、模拟实验等都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感官以积极的刺激,发掘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一课时,在讲述地震的原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讲述板块交界、地壳活动知识,这样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日本地震、智利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借助视频了解地震的表现及破坏力。接下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处地震灾害频繁的原因,探讨其中的规律,并结合某学校发布的地震预防和自救手册,让学生思考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震来临时候的表现,地震来临时该如何自救、自保,探讨地震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震灾害的规律,并绘制图表,将与地震有关的知识都在图表上呈现出来。这样借助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观察、学习、发现和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背后知识的热情和习惯,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与研究是相互关联的。学生要想具备研究能力,必须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开阔视野,为发现、思考、探究问题打好基础。地理是一门与现实关联紧密的学科,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涵盖气温、降水、海陆环境、自然灾害、宇宙空间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篇幅有限,许多地理知识和现象都没有进入到地理教材中去。要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书本知识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突破教材、教室对教学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链,让学生打牢基础,有研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一课时,教师可以本着“激发学生的科技研究热情”的目的这样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观看某省“防灾减灾日”宣传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见识一些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如当今在防灾减灾领域,不仅出现了应急机器人、应急食品,还用到了雷达生命探测仪、红外热成像仪等遥感测绘高新技术。许多地方为了防灾减灾都配备了应急装备车、无人机、单兵装备、应急照明、消防空气呼吸器等高科技产品。所以,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防御、森林防火方面,我们的应急和应对能力越来越强。然后,以遥感测绘、GPS系统为重点,让大家探讨高新技术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并让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去研究和发展

  高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辨、判断和学习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学生的思维都已经模式化,他们也缺少研究的热情。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后,必须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又具有带动作用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地理教学的常用手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虽然学生个体在研究和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惰性,但是集体的力量,小组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进行探究,借助群体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能力。如在学习“水污染及其防治”一课时,在学生理解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城市或者网络上有关水污染或者针对某个水污染事件的热门报道,让学生分析水污染及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市水质情况、城市附近河流污染情况,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制作环保海报,发出环保倡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危害,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成为具有研究、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在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去合作、探索、发现,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促使学生与地理教学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洪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J].中华少年,2016.

  [2]鲁刚.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教育时代,2017.

  [3]艾丽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索研究[J].新课程:下,2014(06).

  [4]李树军.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气候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J].读书文摘,2014(2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