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文化之旅

  “云端”这个词,曾经指云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在大数据时代,“云”作为数据集合的代称,使“云端”打破了狭义的天气之云的范畴,增加了软件、平台的意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天涯”变成了 “咫尺”, 足不出户的文化之旅也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打开手机,点开一段古老的编钟旋律,这些鲜为现代人听到的乐音跨越千年萦绕在我耳边。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究竟是离传统文化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编钟的旋律渐渐模糊起来……

  去年今日, 学校组织我们参观杭州的雷峰塔。我去过很多次杭州,非常熟悉西湖附近的每一条路, 甚至也熟稔灵隐寺枝头鸟雀的欢叫声。然而每次我都回避看雷峰塔,唯恐它和我想象中的样子不一样。果然,眼前的雷峰塔旁甚至安装了观光电梯。在观景台上站了很久,我大失所望,雷峰塔失去了它原本的岁月的痕迹,再也看不见先民眼里的“雷峰夕照”。

  设置景区的本意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可悲的是我们改变了它原有的模样,正以过度开发破坏着传统文化。多少江南古镇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 当“江南水乡”这一文人心中的意象被固化后,我们对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畅想,或者是对幼时故乡小河上枕着流水入眠的怀恋,又该何去何从?

  攀登雷峰塔时, 见到的尽是白娘子的传说。白娘子的意象固然是雷峰塔文化的一部分,但雷峰塔文化不只有白娘子的故事,它还有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化批判。这么多岁月的痕迹,这么多文化的意蕴,这么多值得思考与怀想的过往,在现实中的雷峰塔上却难以见到!

  最终,我还是在云端才与想象中的雷峰塔相遇了,才看见鲁迅口中“破破烂烂”的雷峰塔的样子。听着前人的描述,看着岁月的痕迹,那一刻,雷峰塔在我心中的形象丰满了,雷峰塔千余年的风雨变迁史尽呈眼前: 从落成到倒塌再到重建,从一座崭新的建筑,到染上夕阳余晖,染上离情别绪,染上神话色彩,又染上了今天的颜色。无独有偶, 现在国内许多博物馆充分利用了VR 技术,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云端立体地观看文物的历史变迁,感受文物久远的记忆和延续的生命。

  古老的编钟旋律仍在耳边回响,或许这是在提示我们,“云”上的文化之旅,是现实旅行或美好想象的补充与拓展,是文化的另一个侧面。登上云端之时,我们便与这个侧面相遇。

  或许我们在云端遇见的文化终究难以在现实中遇到,比如曾经的“第一塔”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经过战乱之后,如今再难寻觅;青藏高原的原始风貌, 对于高原反应强烈的朋友来说便是天堑;陶渊明笔下那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今人更无法得见。是“云旅行”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献、图片和影像,使我们与自己心中期望的景色相逢。

  所以说, 云旅行是一座桥, 联结了过去与现在,沟通了东西和南北。当我们登上云端,我们便有机会与千里之外的情景、千年之前的人和事相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