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雪,记忆,驾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0 14:47
聊些2020 年有趣的遇见吧。
我在莫干山遇见当地的初雪,风牵着雪花,扫过纤绿竹叶,落在露台藤椅上的声音,竟然成为寂夜里最柔软的记忆。“柴米多”的嘉明带我去当地一处废弃的驾校和一处农庄逛,他们计划在那里做一些好玩的事儿。我们的初遇是在2019 年底的翔安,嘉明拿着酒上台,与西坡钱老板搭档嬉笑吐槽。这次在莫干山,他用很轻的声音,认真又温柔地告诉我,做农业很艰辛,但他依然想以食材为媒介,示范一种生活。两种遇见,各有欢喜。
也在衢州对坞村遇见“见南花” 的林宇鸣夫妇,我们没有在厦门相识,却在对坞村相遇。宇鸣不多言,但对着自嘲“屡创屡败”、如今不知如何选择的年轻人,他会说“所有选择都是对的”,很温暖。也称“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坚持把它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很淡然。娉婷完全看不出是 17 岁孩子的妈妈,“见南花”的铜模出自她,在32HOW 咖啡馆煮咖啡的也是她。她说:“热闹也喜欢,孤独也喜欢...”那几天,宇鸣和娉婷的手总是很自然地握着,散发着幸福,简单而笃定。
去年下半年,我们团队遇见了 Joanna。她是美陈设计师,作品有着年轻人的大胆、时尚与高级。结伴去同安小坪村时,她用手机拍下结了果的梨树、受了伤的蝴蝶、微微摆动的芦苇、优雅的树枝和恰到好处的日光,她说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灵气”。后来又一起去了永春,Joanna 陪我在老茶厂的香樟树下拾断枝,从煮白鸭汤的柴火堆里挑了一段木,然后郑重地带回厦门。Joanna 笑说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很不年轻”,我打趣她,“你的灵魂老了点儿,而我的年轻了点儿,所以刚好够遇见”。
我们都需要在平凡日子里积蓄应对无常的力量。所以,还是会保持对日常的感知,细微而美好。
杂志主编/ 郭钰婷
去年春节,朋友圈被同一张祝福图刷了屏:“来,大家都长命百岁。”疫情当前,桃花、财运、减肥都不重要了,保命要紧。
事情来得突然,每一天世界都在急速变化。春节假期延长了,朋友住的小区封锁了,没多久,我家的巷子口也被铁皮围挡遮得严实,曾经四通八达的巷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围城。
当社交、工作和娱乐接连淡出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留意阳光、粥饭和眼前人。在家待得发霉,我们全家爱上了在天台晒太阳,久违地找到了可以让两代人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当然,巷弄的人情味也没完全磨灭,老房子的天台之间保持着安全的社交距离,同时也不妨碍街坊邻居互相喊话聊天。每天下午,我们人手一壶铁观音,母亲在天台聊得兴致盎然,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神游天外。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仿佛一部电影的慢镜头,漫长,带着一种无声的喧嚣。一时间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在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曾经想要的“每天睡到自然醒”变得唾手可得,却也很快就令人生厌。那时候我才想明白,当内心不安得瑟瑟发抖时,被窝的温度已经不够了,我们都需要晒晒太阳。
为什么呢?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城市里生活,一辈子没有种过地,或许也不懂得时节的美妙。但最终我们都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安慰。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的父亲突然每天晚上带着一把折叠椅、泡壶茶,上天台坐着,说是去看星星——他在这老房子住了60 多年,怎么突然迷上看星星了?眼下,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杂志文编/ 张晓霏
回想起疫情刚发生期间,也正好是去年1、2 月合刊的作业期,年前我们欢欢喜喜定了“春日风雅颂”这个专题,采写期间,疫情暴发。焦灼不安成为日常,何来风雅?那段时间关在家里,我的生活也失了序,日夜颠倒,一度不想去碰这个 “过于美好”的选题。
后来的一次次线上采访却成了疫情期间最治愈我的事情。在兵荒马乱的当下,采访对象们依然愿意静下来与我们一起畅想春之美。有的采访对象在食材购买受限的情况下,依然精心制作了一桌素宴,通过美好的料理向我们展示了盈盈春色。还有的在疫情期间成为忙前忙后的志愿者,但依然愿意抽空与我们聊一聊她心中的风雅春日,并乐观地期待春天的到来。而我也在一次次的访谈中重新整理了自己,抛掉混乱和沮丧,开始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经历了失序的日子,更发现有序之美,2020 年我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建立秩序感,还记得那时候在笔记本里写下年度关键词:“自律、有序、清爽”。想了想这一年,确实在朝着这个基调前进,转眼又一春,我们还没有完全击退疫情这头怪兽,但一切确实慢慢明亮起来了,那些被推倒的,也有了更好的重构方向。
未来可期。我很喜欢“自洽”这个词,新年的一年,愿大家更懂得自洽,能在生活里自在呼吸。
杂志文编/ Vino
2020 年一整年的体验感我在疫情暴发初期就基本超载了。加入了几个民间捐助小组,大家出钱出力,跟各路骗子斗智斗勇。睁眼闭眼都是买不到的物资、解决不完的需求和几千条信息,每天只睡个把小时,忙没几天视力就明显下降一截。杂志专题还偏偏轻松,写春日风雅,朋友问我采了什么,我吐苦水:“风花雪月,不知道咋写。”朋友笑出来: “我是问你今天又采购了什么寄到湖北!”
苦难的消息还是不断传来,我觉得我也应激了,卸载微博关掉朋友圈,趁夜幕低垂去家背后的山野公园里散步,太阳好的时候去码头走走,路边泡茶的阿伯以为我来观光,用闽南话自语道:“游客。”哪里有游客,街空得魔幻极了。捐助小组传来信息,采购的呼吸机派上了用场,“持股”的组员们一起给它起了个名字:星辰。希望它身披光辉,多救一些人。
开心,又跟着大家“拼了”。大学辅导员以初生女儿的名义托付来一笔钱,加入采购基金;志愿者车队的队长受了委屈,前脚说不干了后脚就问“这包送哪里?”;身处疫情尚轻国家的华侨,寄来所有她能够买到的口罩……与此同时,还有无数个同样在为他人费心的人,每个人都像一颗星辰,连成线,结成网,我仿佛肉眼可见那股闪烁着的力量。
别扭的人和事儿当然也不少,朋友说生活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我觉得2020 年就在验证这个。记得物资压力逐渐缓解后,捐助小组陆续宣布“停工”,憋在心头的那口气终于能释然了。大家郑重、动情地相约:等疫情退散,一定要相见呀。而像每一个没约成的会一样,大家即刻纷纷投入自己的生活里忙碌,还要赶之前落下的路程。偶尔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近况,还是会心头一暖。那些炙热的爱是真的,我记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