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尝试

  【摘 要】 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完成,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科教学表现越来越明显,为小学数学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工具,改变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环境和手段,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结构等改革,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深度融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我的思考和做法。

  一、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条件

  当前,随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加快,绝大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通两平台”,所谓“三通”,就是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就是应用平台和管理平台,班级中设置全面的软硬件设备,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电教平台以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完善,这为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学数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网络资源的科学应用已经成为可能。

  二、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讲究有机融合

  在小学数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其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必须讲究有机融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多媒体图像技术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来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同还可以将课堂训练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影音视听的功能技术,将教学难重点进行有效解剖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将现实生活融入其中,然后用动态画面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其对教学知识点有直观全面地了解。如在“认识时间” 这一课的学习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将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特别,从而加深其学习记忆。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多媒体上展示的不同的钟表类型结合家里钟表的样子,亲自用纸动手制作他们认为最好看的钟表,并且要标注上时间刻度,然后用不同长度的笔当分针、时针、秒针,当教师说出几点几分的要求时,让学生将笔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对于全部制作完成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对没有全部做完的学生进行帮助。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对读取钟表时间的方法牢牢掌握,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导作用,提高教师整体应用意识

  教育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过程。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通过掌握课本知识,能够对我国的广博文化进行有效传承,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并树立良好的独立自主意识。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教师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并不能掌握以上知识,并实现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知识获取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让其听、看、动、思、议等形式,达成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不断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信息水平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灵活改变教学方式和结构。如在“乘法运算”的计算教育方面,教师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将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充分优化,并设置一定的情境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归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如在课题导入环节,为了全面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多个口算题目,如1 ×5=?2×3=?11×5=?12×3=?1×15=?2×13=?并在课上用多媒体课件按照规律进行展示,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由发挥口算、视算方法,为更高难度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7]。

  2.优化自身专业技能。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教师对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是影响课件制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掌握专业化的课件制作技巧和方法,从根本上优化课件质量,进而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教师还应该加强课题设计,优化课题内容,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解题技巧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题材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只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巩固更是格外重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渠道就是加强课后习题的练习,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当中,它改变了学生习题练习的方式,使习题展现形式更加立体形象,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过习题练习,还能够丰富习题结构类型,使习题训练密度得到有效增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全面的改变以往的习题练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通过影音视听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习题展现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教师应该摒弃原本生搬硬套的习题练习方式,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应的有效学习资源,实现各类相关题型的优化设计,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数学游戏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兴趣,如智力大比拼、铅笔争夺大赛等活动,以此来将知识重难点进行强化,并配以生动悦耳的配音,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被激发。如在“连加连减”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题内容设置为电脑版的果园采摘大赛的活动,将各类练习题目设计成水果采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配以合适的声音,当难题攻克之后再配以表示胜利激动的配音,以此来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两步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