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格子画提升“合作创作整体观”

  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创作整体观”,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创作的整体观, 这个“整体” 是在某种意图指导下的完整构图, 是有组织、有搭配的“整体”,学生从审美观察转化为审美表现。二是人际的整体观, 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合作的创作过程, 通过多幅个人作品组成一幅合作作品。其中需要通过思考、交流、修正、不断拼摆等完成, 在此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尝试通过格子画给予学生整体观的引导, 在个性化画纸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将多张作业拼贴组合成一张大的合作作品, 每张小画就是一个小格子, 组合在一起有其独特构成的美感。

  一、个性化作业设计

  在一线教学实践调查中发现, 目前美术学具所配备的32开美术作业用纸,有68.13%的学生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整完成。因此, 格子画缩小纸张尺寸, 让学生可以根据时间和能力灵活决定需要完成的作业量, 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格子画个性化作业, 能平衡个体差异, 提高合作协调能力, 提升整体观。另外, 画纸形状呈现个性化, 除传统长方形纸张外,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边形等更能灵活满足学生作业需要的其他形状。个性化的尺寸与形状在展示时能形成特殊的马赛克效果, 这也是格子画的魅力所在。

  二、合作创作有效策略

  1. 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长短板进行分组。部分学生的技法有一定的表现力,体现在构图、造型、运用色彩方面细致整洁, 但立意创想偏弱; 一部分学生富有创意思维, 但疏于表现, 技法上停留在模糊和模仿上。这样的美术学情恰恰是培养学生合作创作意识的好机会。以格子画课例《单色练习》为例, 创作分 AB 两组, A 组是美术基础中上的学生,从调色、用笔、创造画面的深浅层次感入门, 创作出单色练习的作业。B 组学生聪明灵活, 不墨守成规, 安排他们拼摆作业, 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平面构成画面感, 既是“绘画” 过程, 也是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以格子画课例《星月夜》为例, 教学目标是欣赏感受画家梵高星月夜的画面美, 体验点彩的画法和画面笔触感, 通过临摹或再创作, 享受修改画家的画并组合构成画面后的成就感。学生自由分组, A 组的学习任务是截取《星月夜》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在颜色、造型、构图等方面大胆进行临摹或再创作。B 组的学习任务是拼摆图形设计, 思考如何用更有创意的方式, 拼摆色彩形式统一的作品, 体现画家名作, 创造个性作品。

  2. 培养组长

  培养第一位组织者。根据荣格的六维人格理论, 小组合作创作前, 先选定的组长人格倾向为外倾型、思考型、判断型等。合作创作学习的第一任组长特征常常是动手操作能力强、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强烈。

  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在此环节中提升组长的整体意识, 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 在组员间形成合作创作的良好习惯, 培养合作意识。先做科学的分工安排, 学习中做到人人有目标, 人人有反馈, 促使每个学生在他擅长的领域内得到不同的发展。

  组长在组织过程中的灵活交流也不可忽视。意见分歧时, 可用轮换采用意见、说服力为王、举手表决等策略和谐解决; 出现冷场时, 组长充当引导角色; 汇报反馈时,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及时准确反馈。

  组织者的轮换。当第一位组长已具备一定组织能力时, 就要更换组织者,培养组内多位学生组织能力, 产生多位组织者, 加强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3. 任务驱动

  教师可以将创作任务分类分割成可操作的具体任务, 考虑学生情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 时间安排有弹性, 让学生体验合作创作的成就感。以格子画课例《青花瓷》为例, 教学目标是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 知道立体构成是艺术领域中研究三维造型活动的共同基础学科, 了解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学习用画折剪切粘贴等基本方法制作金字塔模型元素, 并拼组成一个器皿形状,以此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共三个创作步骤: (1) 在米字方格纸上画上水彩的肌理效果; (2) 用画折剪切粘贴等基本方法制作金字塔模型元素; (3) 尝试拼摆成器皿形状并固定。合作创作中, 不同的步骤由学生自由选择完成, 如对每一步骤专门分工, 或完成步骤一后可以和负责步骤二三的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完成。如此, 学生在分层分类的任务驱动下有效提升了探究合作创作能力。

  4. 情系学困

  艺术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看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他们有所“偏爱”, 让他们时常感受到被欣赏。通过小组内“师徒结对” 帮助学困生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通过正面帮带, 帮助他们产生存在感与归属感, 美术课变成了他们期待的课。针对美术工具保管不到位、创作卫生习惯不良等问题, 内心的驱动力会让学困生把珍惜工具、维护环境当成自己的使命, 习惯可以得到循序渐进的改变。通过合作创作, 学困生在老师的关注与组内环境的影响下, 得到进步。

  5. 评比竞争

  评比激励机制在合作创作的学习过程担任着催化剂的角色。针对学生的课堂纪律、欣赏评述、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及小组展示点评等方面, 建立完善的组间评比激励体制。尤其在点评展示环节, 设置“逛画市” “拍卖会” 等有趣的点评情境, 能帮助学生更加充满热情地投入集体竞争中。

  6. 延展创新

  “合作创作” 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构思, 善于组织发挥组长力量开展教学活动, 善于鼓励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善于将不同的创意进行有效引导融合,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表达内心的感受。由此, 学生的绘画、手工、欣赏能力提高了, 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为了能持续在合作创作教学中保持正面效果, 除了形成常规的合作创作习惯模式外, 教师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疑惑, 增强创新意识。

  从“合作创作整体观” 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是“有合作意识的独立创作, 有独立创作的合作展示”。通过独立创作与合作展示, 能做到取长补短, 使学生之间和谐, 做到“和与美” 的共赢, 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 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任编辑魏文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