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面对“不配合型家长” ……

  天津的肖老师在给学生上网课时, 因为学生听课纪律差, 说话、谈笑, 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导致个人情绪失控,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言辞不当, 以家长的职业和收入来区分学生, 由此被认定为价值观扭曲、师德不良、不适合继续教书育人, 被取消了教师资格。

  在肖老师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 好友突然在朋友圈发文: “遇到‘奇葩’ 老师, 家长有一百条途径让他们尝遍人间冷暖; 遇到‘奇葩’ 家长呢? 老师可有一种方法治他? 吴非老师说: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立的学生。’ 可是, 遇到 ‘奇葩’ 家长, 似乎只有老师‘跪下’, 才能维持表面的和谐……”

  开学季的朋友圈总是有些“人不同而花相似”, 在差不多的时间里, 另一位朋友发文: “管不了自己的孩子了, 就打电话向老师撒气, 要求打印的体温监测台账不打印, 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气不过也没办法, 只是想到一句话:你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在两位好友的评论区里, 留下了同行们一致的“感同身受!”

  向老师吼叫、过度解读老师的批评并拿个别词句大做文章、在公开或非公开场合贬低污辱教师职业的家长, 稍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 估计都遇到过, 而处理相关的问题时, 尤其是牵涉到家长的问题时, 前车之鉴, 老师们一定会斟酌再三, 不可言行无当, 授人以柄。 “有的孩子, 不管不忍心, 管又伤心” 的悲情式应对, 感动的或许只有教师本人; 有的老师说: “有处理学生的精力, 我喝喝茶, 管管自己的孩子, 不香吗?” 但是能真正做到“佛系” 的教师, 又有几人?

  不可否认, 大部分的家长是赞成“与老师合力才会达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这一观点, 但据二八定律, 我们的大部分精力, 往往是耗费在了另外的小部分家长和学生那里, 我们暂且称他们为“不配合家长”。“不配合家长” 不关注家校联系群, 班级工作常需要老师单独提醒; 遇事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断章取义, 认为老师对孩子不关心、有偏见; 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 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就是惯着老师的毛病……

  当我们遇到“不配合家长”,只能是像前面第一位朋友说的“惟有老师跪着才能维持表面的和谐” 吗? 作为老师,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规避、降低或消除“不配合家长” 携带的潜在风险?

  这里分享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 也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虽然最终达成了息事宁人的效果,却总觉得有些“委曲求全”。

  2020 年冬天最冷的一天, 放学后班里一个女孩子拿书包的时候, 不小心碰到了小文的眉毛下面, 肉眼可见只是一处不到两毫米的小划痕。没想到的是, 小文家长得知后却不依不饶, 要求老师和女孩的家长一起陪同他们到医院做各种检查, 等检查结果出来, 已是夜间华灯初上时分。在做检查的过程中, 小文爸爸不断地提醒小文: “闺女, 你谁都不用怕, 哪里不舒服了就跟医生说!” 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说: “你那么听老师的话,不肯打回去, 为什么老师这么不关心你? 不维护你呢? 你以后记着,谁打你了就打回去, 别惯着她那些毛病!” “今天这个小伤口, 谁看了都知道没事, 但我就是要来医院检查一下!” 孩子上学后也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说: “我爸爸说他就想把事情搞大……”

  很显然, 小文的爸爸是个很护孩子的家长, 他的怒气一部分是来自孩子受伤后心疼的正常反应, 也有来自孩子受伤后没有得到老师及时关注和安抚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对小文被碰伤的事情, 如果我早一点干预处理, 会比被动地陪同检查要好多得。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刚开始是因为不知道小文的伤势情况, 应家长电话里的要求, 我急匆匆地赶到了医院, 在见到小文的第一面时, 我已经发现这其实是个报复圈套, 但出于对受伤者的“同情心泛滥”, 对自己没有及时地关注到小文受伤的亏欠心理, 我言不由衷地陪她做完了全部的检查。

  事情其实是可以很好地规避掉的, 即使在已经发生之后, 也可以不推诿, 也不迁就地进行处理。联想几周前, 我曾无意中得知, 由于父母工作变动, 小文可能会转学到相邻的县区, 如果对这一消息有一定的敏感度, 我应该在小文被碰到的第一时间处理这一问题, 而不是被动地等家长诘问。

  事情发生后, 在医院里看到小文的伤痕, 作为班主任老师, 我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拒绝小文爸爸带孩子做检查的要求, 将事件作为一起学生间意外碰撞的小事件来处理; 对小文爸爸提出的“从一年级起对方就经常欺负小文” 的问题,在了解双方孩子性格的基础上, 听取两方面的意见之后, 帮两个孩子解开心结, 化解矛盾, 帮小文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拒绝小文爸爸做检查的要求之后, 如果对方仍然坚持要进行检查, 也不必心怀不满地全程陪同, 对自己的观察有信心, 不姑息对方的无理要求, 不主动承担、也不主动要求另一方家长承担检查费用。

  “不配合家长” 往往是孩子学业长期不良的家长, 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度普遍不高, 指责较多, 在转学前、升级前等关键的时间节点,某一件小事也可能触发内心里压抑已久的情绪, 采用一些报复性的行为向老师发难。这不算极个别情况, 在当前的舆论导向下, “不配合家长” 确实有些有恃无恐。教育部门在处理相关的问题时, 往往不计前因, 快、准、狠地向老师下手。像山东日照的杨守梅老师因学生逃课用课本抽打学生, 刚开始被教育部门重判, 后迫于舆论压力被撤销处罚的事情, 少之又少。

  对“不配合家长”, 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摸排、询问前一任老师等了解相关情况, 出现问题之后, 不必一味忍让以求自保, 但也不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更不能将对家长的不满迁移到学生身上, 处理问题力求有理有据, 不针锋相对钻牛角尖, 这才是吴非老师说的“站着的老师”。

  想起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凌教授, 因为扶贫对口支援的关系,从福建跑到宁夏闽宁镇, 帮助吊庄的农户们种植蘑菇。当大片的蘑菇丰收时, 也是当地的蘑菇市场饱和滞销时, 蘑菇采摘一天都不能停,大棚里的蘑菇一天一天地往外出,农户们眼见自己的心血烂在筐里,他们开始对原本敬奉的, 像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钻到棚里、不怕粪臭、不怕脏、也不怕累的凌教授发难, 农户们都是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搞蘑菇种植的, 他们的发难方式也是歇斯底里式的, 烧掉大棚,质问、逼迫凌教授给蘑菇找出路。

  电视剧演到这里的时候, 我曾经有些迟疑, 面对这样一些赚到钱就眉开眼笑, 滞销就翻脸无情的农民, 凌教授还会以热情相待, 依然无私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吗? 路遥在他的《平凡的世界》里说“在最平凡的事情中, 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凌教授启动了他的研究资金, 先建起了冷库对蘑菇进行储存, 又跑南方城市找销路, 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钱给农民贴足预先说好的2元一斤。凌教授成功了, 他不仅成功地在西海固种出了蘑菇,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还将他人格的伟大种植在了闽宁人的心里。在凌教授要离开西海固这个地方, 到新疆去做扶贫工作时, 农户们自发地到他屋外向他告别。

  凌教授是跪着说话吗? 不是!他用行动, 为自己赢得了伟岸的身姿。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 遇到不配合家长, 教师需要有必要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但不妨也学学凌教授的心胸和本事, 给他们一个试错、改正的机会, 不姑息不迁怒,用站立的姿态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我们常说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不妨也用发展的眼光看看家长。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 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家长, 源洁流清, 行端影直, 遇到“不配合家长”, 教师尤其需要“站着说话”。

  (作者单位: 山东乳山市黄山路学校)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