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IT业的发展逐渐由“企业需求驱动”转向“消费需求驱动”。作为“消费驱动”的表征之一,大部分的消费电子产品,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的小型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
消费电子产品小型化最大的推动力来自半导体业本身的技术进步,如今的集成电路可以轻松地集成几十亿个晶体管,这使得电子产品小型化成为可能。而带宽的提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的逐渐兴起,使得终端产品不再需要配备大量计算和存储能力,这就使得相同的甚至更为高端的功能可以在更小空间内实现。最后,在日益狭小的电子产品物理空间里,传统工艺的机构零件,例如注塑件、金属冲压件、金属铸造件或已经无处容身或无法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正在被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所取代。而这些解决方案,大部分均采用了相应的功能性器件。
何谓功能性器件
功能性器件指的是实现某种特定功能需求的器件,它依托不断创新的材料和工艺,在传统机构零件无法应对的狭小空间内实现功能。一般将功能性器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在电子产品内部实现粘贴、绝缘、缓冲、电磁屏蔽、导电、散热等功能的称为内部功能性器件;实现背光、散射、增亮、可触摸、标识等暴露在产品整体工业造型表面的称为外部功能性器件。以下是几种功能性器件的例子:
1.翻盖手机的翻盖为追求轻薄,已经无法提供容纳螺纹总长度的空间。因此,改用有足够粘合力的双面胶,这样无需占用垂直空间即可实现紧固。
2. 一些笔记本电脑的主板和外壳之间的空间不足,无法用传统铝挤型散热片来散热。为此改用散热矽胶片,散热片厚度可较芯片厚度更薄。
3.如果使用冲压铁壳屏蔽罩,手机主板上需有至少2.5毫米的垂直空间,而工业造型设计确定后,仅预留了1.8毫米。为此,改用局部附着铝箔,此时只要0.8毫米垂直空间就够了。
4. 注塑、电铸、印刷等传统商标制作工艺,无法通过内部背光源,实现笔记本电脑掀盖上的商标熠熠生辉的工业造型诉求,而采用光学级高分子板材加工制作的新型商标的简单嵌入,无需另行架构零件组,就使这一构思得以实现。
正是由于这些创新,近年来功能性器件在电子产品的应用逐渐普及,而且已经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同时还造就了众多新颖别致的精致外观。也正是由于这些创新,功能性器件供应商在消费电子市场上攫取了巨大的商机。以市场主流的14英寸普通商务笔记本机型为例,2002年,每台材料成本约4000元,其中功能性器件25件(内部24件,外部1件),合计金额30元;2010年,每台材料成本约1800元,其中功能性器件55件(内部52件,外部3件),合计金额55元。功能性器件金额占整机成本比例由0.75%上升到3.05%。根据目前主流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功能性器件应用状况,大致估算出主要消费电子产品所用功能性器件的市场规模可高达205.8亿元(详见附表)。
功能性器件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功能性器件厂家众多,生产厂商经常各有专攻,常会专注在某几类消费电子产品上。例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已生成了颇具规模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相应功能性器件企业群。其中,外资企业仍占有大部分比重,如美资的W.H.Brady&Co.Ltd.、Marian等,还有台资的上艺工业股份、正美集团等, 它们凭借先入的优势,在技术累积、客户资源等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多数都已是年销售额达亿元的规模企业。
而依据本土优势的内资企业,虽然起步较晚,近年来的发展也可圈可点,无论是经营水平还是规模,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地位正稳步上升。这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因素促成:首先,和其他制造业类似,内资企业发挥了它们的成本控制、管理实效、快速服务等诸多方面本土优势,逐渐获得了下游客户的信赖,已经从最初的少量接单逐渐发展成较为主要的供应商角色。另外,消费电子产品属于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产业,为了就近响应已经移转到国内的制造环节,品牌公司的研发团队也纷纷进驻我国,这也为一些优秀的内资制造业企业谋求国际化合作,参与新品研发提供了机会。部分优秀的内资企业正是乘此机会发展成为可以提供从设计、测试直至量产的整体服务提供者,实现了自身商业模式的飞跃。
我们预计,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小型化,功能性器件未来的商机将继续增加,内资企业若能持续创新,努力经营,不久的将来在这一细分产业内,必将出现可与欧美和台湾公司比肩的内资企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