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应用的四川水电消纳业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电消纳,业务抓手,管理机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23 15:22
摘要:水电在全国能源电力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水电消纳水平上台阶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四川水电消纳工作卓有成效,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四川水电消纳的业务抓手、管理机制,总结标准化的水电消纳“3+3”战略路径,为其他省市水电消纳提供参考借鉴,助力我国水电消纳质效提升。
在“十四五”电力规划工作启动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提出了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三大重点要求,重点提及提升电力系统整体效率,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升级,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在现有清洁能源中,水电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是可再生和非化石能源中资源最明确、技术最成熟、最清洁、最经济的能源。在“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要求、能源电力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推动水电消纳水平上台阶、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强化水电消纳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1落实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要求
“西电东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四川等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电规模庞大,是“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供应源。强化水电的跨省消纳,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痛点,助力达成电力资源区域优化配置、东西部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
1.2引领能源电力绿色发展趋势
根据“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要求,电力系统要提升整体效率,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升级,重点关注节能增效、绿色低碳等。强化水电消纳,有利于提升清洁能源在全国能源电力中的比重,推动电力绿色转型发展。同时,可有效促进各行各业电能替代进程,拓展电力消费空间,推动能源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1.3推动区域资源利用优化升级
大规模的弃水电量会造成区域水能资源的浪费,虽然近年来我国弃水状况明显缓解,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大规模的弃水不利于有效利用水能资源,将造成国家能源的巨大浪费。强化水电消纳,有利于降低弃水规模,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区域能源资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2.互联网数字技术对水电消纳工作的赋能作用分析
2.1创新驱动业务能力全面升级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为传统业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对于水电消纳工作,通过深度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系统优化电网监控、电能替代等业务版块,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与电力能源产业链业务发展水平,为业务升级注入全新动能。
2.2推动业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针对业务升级需求,运用互联网理念及方法,实现管理机制变革升级。在水电消纳工作中,通过融合应用共享化的管理理念、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革新化的管理机制、信息化的管理工具等互联网理念及方法,极大提升水电消纳业务管理模式的效率与水平,推动业务创新管理模式升级。
3.四川水电消纳的三大业务抓手分析
四川水电消纳主要包括华中华东省份用电单位、四川省内用电单位、潜在用电单位三大受端。四川水电消纳以满足四川水电消纳三大受端的电力能源需求为导向,融合应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制定差异化的水电消纳业务工作模式,明确四川水电消纳的三大业务抓手,为四川水电消纳工作提供指导性方向。
3.1建设10条外送通道,创新市场交易模式
目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已建设10条外送通道,跨省最大外送能力超过30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构建雷电监测及运检智能管控系统,实现设备隐患和缺陷精确预警定位,提升电网智能坚强水平。此外,依托“北京+四川”两级电力交易体系,创新市场交易模式,实施跨流域、跨区域、跨时空优化协调,进一步强化跨省消纳能力。
3.2建设水电消纳示范区,规范消纳机制
目前,由四川省发改委、经信厅、能源建管办、能源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联合制定推进的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已初步成型,面向绿色载能产业,本着“降低电价、鼓励多用”的原则,促进示范区水电消纳。通过建立水电消纳示范区,探索水电消纳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四川水电的消纳水平,缓解弃水弃电难题。
3.3围绕五大领域,狠抓电能替代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围绕工(农)业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清洁取暖、家庭电气化五大领域,坚持“宜电则电”原则,推进电能替代工作。通过融合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开展电能替代技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电能替代解决方案,实现电能替代的广泛纵深推进。
4.四川水电消纳业务系统化管理模式分析
业务是管理的基石,管理是业务发展升级的保障。四川水电消纳以业务升级需求为起点,围绕水电消纳各环节,制定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机制,包括水情共商制度、多方协调机制、电能替代项目管理机制,为水电消纳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机制保障。
4.1水情共商制度
为更好地平衡干枯季节水电消纳难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通过建立水情共商制度,将流域内水情数据开放共享,动态分析来水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水情分析报告。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产业内发电用电企业共享水情信息数据,为合理安排电力电量平衡和外送方式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水情共商制度的建立,截至2020年5月,全网水库蓄能比13.4%,总蓄能值7.49亿kWh,同比减少9.8%。
4.2多方协调机制
促进四川水电消纳,需要四川相关政府部门、省内外电网企业、发电用电企业的紧密协作。目前,四川水电消纳已基本建立多方协调沟通机制,为水电消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通过严格执行水电消纳分析协调及上报机制,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映四川水电弃水风险和消纳建议,助力上级部门统筹管理消纳示范交易指标、协调解决消纳矛盾、防控消纳潜在风险。
4.3电能替代项目管理机制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通过完善“强前端、大后台”电能替代工作体系,有效促进项目顺利开展。通过搭建快速响应的前端团队,及时发现潜在电能替代项目,推动项目高质量推进;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团队,结合各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替代方案。
5.四川水电消纳对其他省市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四川水电消纳业务及管理模式的研究,总结水电消纳的“3+3”战略路径,即强化业务三通道(外送通道建设+水电消纳示范+电能替代推进)、落实管理三机制(前端水情信息共享机制+中端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后端水电消纳项目管理机制),为其他省市水电消纳提供参考借鉴,助力我国水电消纳水平上台阶。
5.1强化业务三通道
(1)建设外送通道,完善交易机制,提升跨省消纳能力。外送通道是跨省消纳的基石,电网企业需持续完善跨省主支通道建设,加大跨省输送能力与力度。在外送通道建设的基础上,跨省交易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完善跨省交易机制,促进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省外电网企业、省外用电企业之间的交易对接,引入更多的交易主体,提升交易规模,将水电送往更多的省内外用户。
(2)强化水电消纳示范,规范消纳机制,提升省内用电单位的水电消纳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水电消纳,各方电力相关主体可通过建设水电消纳示范区的模式,为水电消纳拓展空间,提升水电消纳的规范性。通过制定阶梯式的消纳电价与差异化交易服务模式,面向更多的用电单位推行水电消纳,在为不同产业提供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的同时推动水电消纳质效提升。
(3)推进电能替代,拓展电力消费空间,挖掘潜在用电单位水电消纳需求。在能源革命转型、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式背景下,通过推进电能替代工作,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进一步挖掘潜在用电单位水电消纳需求,为更多行业、更多场景提供电能替代解决方案,提升社会整体电气化率,拓展电力消费空间,推动水电消纳能力进一步提升。
5.2落实管理三机制
(1)前端——水情信息共享机制。受气候、河流特性等因素影响,水电天然具有季节性。若不能找到足够的消纳市场,建立完善的消纳机制,则季节性水电电能将被迫以弃水的形式浪费掉。通过建立水电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大规模用电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主体间水情信息共享机制,将流域内水情数据开放共享,动态分析来水变化,形成水情报告,为后续水电消纳的渠道选择、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水电消纳、缓解弃水难题。
(2)中端——多方协调沟通机制。推动水电消纳能力提升涉及到多方主体,对各主体间的沟通、合作、交流与对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电消纳能力需建立系统化、差异化的多方沟通协调机制,构建政府与企业、省内与省外、发电与用电之间的多维桥梁,促进各方主体在水电消纳工作中的顺畅交流,及时发现水电消纳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为水电提供更广阔的消纳空间。
(3)后端——水电消纳项目管理机制。在水情信息及时共享、多方协调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水电消纳工作重点落到了具体的消纳项目管理上,如电能替代细化项目。由于不同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同,以及工作方式的差异,各项目主体需在构建标准化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特性要求,打造高效项目管理机制。
6.结语
本文通过对四川水电消纳业务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强化业务三通道、落实管理三机制的水电消纳“3+3”战略路径,为水电消纳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思路。后续,电力相关各方主体可围绕现有战略路径思路,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抓手与管理机制,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推动四川水电消纳水平跨越式提升。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