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教育科研,深化自主发展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科研课程成果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科研,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3 16:10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跟风逐热,流于形式的轰轰烈烈,望尘莫及的高难动作,所以有人曾以“伪科研”描述我们当下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
在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的时候,立足于校本、立足于生本,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是突破课程改革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课改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内在需求,教科研成为课改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但必须做实教育科研,避免学校科研成“花瓶”。我认为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认识和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科研应着重领导示范和引领
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治校纲领,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科研不只是教育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事情,更是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一个教师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教科研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提倡和要求,但是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广大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科研对于学校改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装潢门面的花瓶和摆设,是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凝炼学校特色、全面提高学校品质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能否开展起来,完全取决于校长的态度。我校佟校长从2008年到一中后,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为教育科研工作做出了表率。校长重视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亲自主持主课题研究,经常深入课题组指导研究工作,并且身先士卒,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所以说要形成广泛、持久的教育科研活动,校长必须带好头,领好路,做好榜样。
除此之外,主管科研的领导还要积极承担或参与各级课题,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努力取得科研成果和成绩,从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进而才能在广大教师中有说服力,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让教师了解科研,接触科研,参与科研,逐步把教师引导到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来。本人于2011年辅导6名教师主持承担兴城市课题研究并于2013年顺利结题。2013年辅导4名教师主持承担兴城市课题研究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准备结题。2015年又辅导7名教师申报葫芦岛市课题研究,有4名教师成功立项,我很欣慰,“十三五”以后,我们辽宁工大附中科研工作开辟了新的纪元,打破了多年来校长做市以上课题主持人的常规。省课题《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历经开题会、专题培训会、课题实施研讨会、阶段工作总结会、成果交流会、征文评比、专家引领培训会等活动,向广大教师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展示课题研究的真实过程,使广大教师真正了解科研,走进科研。每位参与研究的教师都实实在在的真心研究,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重视研究材料的积累和整理,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活动,为老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
二、学校科研应立足本土,科学选题
学校科研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校本、师本和生本特点。研究课题必须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把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也就是课题的选择应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应关注校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所谓自下而上,就是关注身边、关注校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规划课题,将工作难题转化为教科研课题,而不是单纯地按照上级的课题指南选题。我们研究的问题还要适当地纯化,要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有的问题实在是无法解决的,最好不要去碰它。有些问题尽管很具体,但又无法解决,就不是科研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方案,人家已经做好了,完全可以拿来、照搬,也不一定要花多少精力去研究。在选择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并注意适当的纯化,要有一定的价值和一定的可行性。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现有学生1700多人,生源情况复杂,大多数是周边渔民、农民的孩子,既有家庭经济比较宽裕的农村学生,也有比较拮据的农村学生,既有为数不少的来自偏远农村住宿的学生,又有很多父母都是在外地打工的学生,他们整天为了工作,顾不上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受到的特殊待遇,以及学生间经济状况的不平衡,给我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清醒地看到,要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必须抓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一重要工作。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关注学生自主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扬弃传统的灌输式、强制性管理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和人本主义的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即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全校学生动员起来,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级别的学生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生群体核心的积极分子队伍,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活动,真正把学生当作管理的主体,并使学生在自治自理中受到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理当成为学校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工作。为此,我校承担了省级立项课题《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该课题由校长亲自主持。该课题的设计特点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构建在初中阶段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探求初中阶段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策略、方法与评价。这样的问题是学校集中力量要解决的大问题,有助于群策群力,拧成一股绳,有助于强化团队研究的力量。在课题研究中,让较多的教师承担参与子课题的研究。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求教师主动将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或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理解为与教师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样由每一个个体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校或学科的真正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学校特色紧密相连,课题的选择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那么所做的研究将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教师、学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研究无疑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树立特色发展目标,使教师在科研行动中将自己的才智贡献在学校的发展之中。
三、学校科研要处理好龙头课题和局部课题的关系
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初期,学校都希望通过一个龙头课题,全面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什么是龙头课题?并不是大而全、高级别立项的课题。而是解决影响本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所形成的课题。这要求校长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找准影响学校全局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教师也要结合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这样,学校就会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目前我校龙头课题是省立项课题《初中生自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又把它分解成两大子课题,自主管理和自主课堂。自主管理由德育副校长、团委书记分管,负责下面的几个子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在全校范围各个班级进行实践研究。自主课堂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分管,负责下面的几个子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他们的主要抓手是各个教研组。并且结合这一龙头课题,还有七个市、县级课题的立项研究。这样的布局必将以此课题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工作做大做强。
四、学校科研应注重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研究内容也即研究的问题,是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八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研究内容也一直与学校一系列举措同步,《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导学案在初中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构建“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激励评价”的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 推进新课程改革研究》等,无一不是实实在在的改革创新的尝试,形成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注重过程是指把科研过程看作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教学的改革过程,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我们常常确实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还是要“跳”下去,这要比单纯地“写文章”难得多!单纯写文章,象概念游戏似的,有点哲学功底,就可以了,但是真正要把思想变成实践,困难重重!教科研与专家的研究活动不同,专家的研究追求发现普遍性的原理,追求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学校教科研是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个研究方案解决不了,也不意味着研究的失败。因为,教师的教科研始终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研究中得到了提高。
其实,研究过程本身就充满着乐趣。当老师们为自己研究的课题查找理论根据,重新学习教育科学知识的时候;当老师们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观察、了解学生的时候;当老师们精心设计研究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时候;当老师们为自己研究的课题积累各种数据的时候;当老师们有了一点体会,便自然流畅地写入科研日记的时候,这本身已经使老师们站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他已经在自新,已经品尝到了科研的欢乐。
五、学校科研应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我们总是对研究方法有误解,过分迷信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强调变量、控制、随机、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能只强调一种方法。学校教科研更多使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等。
我们全校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较易切入的还有“叙事研究”,引导教师注意总结个案,注意建构模式,注意提升理念,使这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比较成功的、比较充实的教育研究成果,应该有大量鲜活案例,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操作范式,同时还应该有一两个思想的亮点,即所谓理念,而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个案好比人的血肉,模式好比人的骨架。现在好多人忌讳模式,但是我们作为实践工作者不能忌讳这个。基本的东西不把握清楚,无法转化为实践,都那么玄乎是不行的。再就是要有血肉。血肉就是个案,没有个案积累的研究肯定是干巴巴的。无论是在总结个案、构建模式还是在提升理念的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反思,要有比较强烈的反思意识、批判意识。不论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还有叙事研究,这些方式都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是教师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校的水平出发,这样的科研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能将更多的教师调动起来。能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同行受益,有助于提高教学,巩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多种研究形式,多种交流方式对科研和教育教学都会带来很大好处。
教育科研的过程充满艰辛,也充满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正是在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成长的。只要我们真心去研究,实实在在的坚持做下去,学校科研就不可能是徒有其表的花瓶,一定会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这样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对教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教师的成长也是永不停息的。
(作者单位:辽宁工大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