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孝子莫做啃老者
- 来源:教育论坛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啃老,孝子,要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3 16:44
做孝子莫做啃老者的问题是关系做人的重大问题。在这里,我把这个问分为如下两个问题来谈谈,卽:关于孝子的内涵和做孝子的要求;关于啃老者的有关问题,卽:啃老者的含义和危害性;啃老者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的对策。
一、孝的内涵和做孝子的要求
孝子,是指尽其孝道的人。
要做孝子,必须了解孝的内涵。关于孝的内涵,我在《谈孝》一书中谈得比较全面,我在这里只想简单地说一说孝与不孝的内涵,因为这是要当孝子必须懂得的。
(一)儒家孝道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内涵,网上的归纳和我归纳略有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1、网上的归纳。
网上的归纳分为五个方面和六个方面两种。一般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亲尊亲,善事父母。传统的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的就是孝敬、奉养父母。
(2)生儿育女,珍爱生命。在中国古代社会,生儿育女被视为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孝行。《孟子•离娄上》所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摆到孝行之首。除此之外,在《孝经》中,把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也被看作是对父母的行孝。
(3)慈老爱幼,和谐万物。古人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行善的起点,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开始。从孝敬父母,到对所有长辈老人、幼儿及天地间一切生命毫无例外的都加于珍惜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中国人和谐万物的爱心和博大情怀。
(4)承志立身,光宗耀祖。继承祖先的遗志,成就事业,光宗耀祖,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行,也是孝的最高要求、最高境界。
(5)移孝为忠,忠孝相通。尽孝和尽忠是相联的。每个人既要对父母尽孝,也要对国家尽忠。
除了上面概括为五项内容的之外,网上还有概括为六项的。这六项简单地说就是: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2、我的归纳
儒家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和《孝经》之中。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著作。曾子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文化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
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其特点:一是,对孝道的全面泛化。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与孝联系在一起,把孝作为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二是,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文化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的地位与作用提到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它是对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发展,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孝经》思想的主题或最大特点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
此外还有《弟子规》和《十三经注》、《二十四孝》等及名人关于孝的名言。
根据上述谈孝的书籍的观点,概括地说,儒家的孝道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德为本的规范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的“孝德”理论;二是,适用治国的“孝治”理论。
“孝德“”这一理论又分为父母在世时与过世后对子女提出尽孝的不同要求。
(1)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尽孝的要求。一是,对父母既要养更要敬。孔子认为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全集•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二是,对父母要有和悦的神色。即对父母的态度要和蔼,让父母喜悦。三是,行为要合义合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在世时或过世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关于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在《弟子规•入则孝》中讲得比较细。四是,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五是,要善于谏诤。对父母之命要弄清是否正确,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全集•里仁篇》。六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子女在父母过世后尽孝的要求。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适用于治国的“孝治”理论集中体现在《孝经》之中。《孝经•孝治章第八》就强调“以孝治天下”。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便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地步。 “孝治”理论的特点,一是,把孝和忠联系起来。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曾子认为: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二是,把孝的内涵拓宽为“孝悌”、“亲仁”。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把“孝”与“悌”联系起来。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三是,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二)我对儒家孝文化的看法
儒家的孝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对社会的发展既有弊也有利。不要一概肯定,也不要一概否定。
儒家的孝文化中的“厚葬久丧”等封建糟粕则应进行批驳。
古代的《二十四孝》中有些内容应当否定。有些是违反科学性的,比如卧冰求鲤;有些是具有残酷性和违法性的,如埋儿奉母: 还有不可行性的,如守孝三年。有些是愚蠢的,如恣蚊饱血,这些违反科学性的、残酷性和违法性、不可行性、愚蠢的孝的行为都是应当加以否定的。
至于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糟粕,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呢?汉代赵岐在他写的《十三经注》中作了阐述。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不孝之一;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不孝之二;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不孝之三。至于这三种不孝中。那一种大?“无后为大”。“无后”就是没有后代,准确地说,就是没有生男孩子,就是断子绝孙。换句话说,断子绝孙是大的不孝。
人们对“无后为大”的认识有所不同。有人把“无后为大”定为糟粕加以批判。我认为把“无后为大”作为不孝的表现有利有弊。其弊端,是重男轻女。已有几个女孩而没有男孩的,还继续生,违反计划生育。好处是遏制单身主义,防止人口的减少。
儒家孝文化中许多内容是应当肯定和加以弘扬的。如:提倡的养亲、敬亲、悦亲等,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敬老爱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应当弘扬。又如《孝经》中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种要求子女爱护身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的要求,有其促进晚辈积极向上,树立人生目标的正面意义。这种想法有益而无害。
《孝经》中,还要求子女要学会“谏诤”,当其父面临不义时,“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这也是应当肯定的。
儒家的孝文化中把孝和忠联系起来,主张“孝治”的观点,也不要完全否定。在古代早就把“精忠报国”视为大孝。如果把忠字的内涵,从“忠于君王”改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不是新时代的要求吗?
总之,儒家孝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对社会的发展既有敝也有利,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中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依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原则进行扬弃,创造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的孝的行为规范。
儒家孝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按照上述的要求,把儒家传统的孝文化中的糟粕去掉而保留其精华,那么,中华传统的孝文化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新的孝的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其看法
創立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尽孝的行为规范很有必要。弘扬孝文化的关键在于行。为了便于人们行孝道,就要对旧的尽孝的行为规范进行扬弃,创立合适新时代要求的新的孝的行为规范,给人们指明,哪些事是该做的,那些事是不该做的,从而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尽孝和社会的监督,形成共识,很有必要。下面,我先介绍新的孝的行为规范的内容,然后,再谈我的看法和意见。
1、新的孝的行为规范的内容
为了弘扬孝文化,新的孝的行为规范已经问世,我收集的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的“24孝”行动标准(简称“两办一委”版24孝) 。第二个是大学生版二十四孝。第三个是中国国情-中国网上公布的新二十四孝图。在这里我只就“两办一委”版24孝的内容列出来大家看看:
“两办一委”版24孝的内容如下: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2、对新的孝的行为规范的看法
看了“两办一委”的新24孝,我的看法是:比较全面,都接近生活,通俗易懂 ,但是有几条却有些牵强。由于各家的父母和子女的情况不同,有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有些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还有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因而,不是每个人每一条都有必要尽行,都能做到。比如:“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有些父母就不喜欢做生日。又如“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有些子女由于经济有困难,难于做到。又如,“为父母建立关爱卡”,那么,"关爱卡"是什么?如果不了解"关爱卡"是什么的人怎么能做到呢?为了弄清楚新24孝中的“关爱卡”是什么,我在网上查一下,发现有很多种关爱卡,有公交的、电信的、银行的关爱卡,也有一个叫“老人关爱卡”。其内容是:“各位热心朋友,如果我家老人出现意外,有幸被您遇到,需要您帮忙的,麻烦您联系我们!自当酬谢,谢谢!老人姓名:李 xx主要病情:脑血栓、高血压 。 联系人:张xx 187xxxxxxxx张xx135xxxxxxxx。”这个卡,实质上是个联系卡。这个“老人关爱卡”,是不是新24孝中的“关爱卡”,我也说不准。不过,给这种有脑血栓、高血压和痴呆的老人建立一个“老人关爱卡”,还是有必要的。还有“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这是西方人对爱的表达方式,不适合中国人。我母亲很爱我,我也很爱母亲,可是,我们之间从来就没有说过“我爱你”。
新二十四孝图,图文结合,令人喜欢。但是,“敬亲”、“悦亲”的问题也不够突出。
(四)对孝子的基本要求
要在了解父母的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做好父母希望子女做好的事情,让父母欢心、放心、称心。让父母欢心、放心、称心。这既是孝的规范行为的重点也是对孝子的基本要求。那么,父母对子女有哪些希望和要求呢?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希望和要求,但是也有共同的。主要有:
对父母要尊敬。尊敬,即既尊重且恭敬。主要要求:一是,要尊重父母的尊严。喊叫父亲时,如不叫“父亲”就叫“爸爸”或者“爸”,不要把父亲叫“老头子”; 喊叫母亲时,如不叫“母亲”,就叫“妈妈”或者“妈”,不要把母亲叫“老妈子”或者“老太婆”。二是,对父母要有礼貌。父母喊叫要及时回应;出门要告知,回来也要打招呼;吃饭时先给父母盛饭。三是,对父母要有和悦的神色。即对父母要有好的态度,不能用命令的口气和生气的口气大声对父母说话,不能对父母发脾气,要让父母喜悦。四是,主动同父母沟通。大事同父母商量,婚姻问题要征求父母意见。五是,父母做出的正确的决定要支持不要反对。比如,父母要落实中央文明办(2017)10文提出的在厅堂上悬挂家训的要求,这是搞精神文明建设,是正确的,应该落实,作为子女就不要认为是针对自已的而加以反对。又如,父母想在庭院里种花是有好处的,不要反对。我认为,庭院里种花,就地造景,鲜花怒放,生机盎然,给人们以蒸蒸日上和美的感觉,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野趣横生。特别是房子比较大、庭院比较宽而常住人口少给人以清泠寂寞的住宅,在庭院里种一些新艳的花更有必要,它会使人心怡。还有,庭院里种花,让老人给花浇水、修剪花枝,观尝花朵,有利于身心健康。总之,庭院里种花应当支持。不要听信那种“庭院种花,子女心花”的错误说法,而加以反对。事实早已证明,庭院里种花的子女却有“心不花”的,有些人家长期来种花,却没有人通奸嫖娼卖淫的,而庭院里不种花的子女通奸嫖娼卖淫的却不是个别的。因为发生通奸嫖娼卖淫的行为的原因不是庭院里有没有花,而在于行为人缺德,思想品德有问题。要防止“子女心花”,根本的办法是加强道德教育。 六是,赡养父母要恭敬。根据四川青年团的调查,在对孝的理解的首要选择中,孝就是善于奉养父母的选项,占第一位,达71.63%,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把物质上对父母的奉养,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光养不敬,与喂狗没有什么区别,不算孝。子女要诚心诚意地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赡养义务,而不能有出于无奈的表现。孔子认为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七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和生活。特别是对丧失自理能力的父母,要尽量满足父母的特殊需要。八是,要厚养薄葬。孝敬父母,要在父母在世之时,而不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有些子女,父母活着的时候,不给父母温饱,而在父母过世之后,大办“汉满全席”,大烧冥币和纸做的楼房、汽车。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因为人死后没有变成鬼。那些搞厚葬的人也非常清楚,“汉满全席”的丰盛美食,死人是吃不了的,大烧的冥币和纸做的楼房、汽车都变成灰烬,死人也是得不到的。这不是真孝,是假孝,是不值得提倡的。
要自爱,注意健康。心态要平衡,营养要均衡,不要暴食暴饮,要适度运动,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而担心,更不要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遵纪守法。不要打架斗殴、赌博、吸毒等违纪违法的事。要让父母放心。 要勤俭持家。要量入而出,不要当“月光族”,更不要当“啃老族”。不要让父母烦心。
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多做贡献,扬名于后世,让父母称心。
简单地说来,你做到了让父母欢心、放心、称心,你就是个孝子。
二、关于莫做啃老者的有关问题
关于啃老者的有关问题,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聊聊:
(一)啃老者和啃老族的概念及状况
1、啃老者和啃老族的概念
啃老者是啃老族的成员,啃老族是由众多啃老者组成的族群。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傍老族”或“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靠父母供养的青年族群。 啃老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在其他国家使用。
2、中国啃老者的状况
(1)关于啃老的数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2)按其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可分以下三等:一等,能正常劳动有收入,并且能按时交纳生活费,但是要依靠父母出钱供其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奢侈品的。
二等,能正常劳动有收入,不交给父母生活费,甚至连其妻儿也跟着吃喝父母的。
三等,无劳动没收入,一切生活开销都由父母供给的。
(二)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和社会的原因。
1、个人的原因
据中国媒体调查,由于个人的原因而成为“啃老族”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就业挑剔。由于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2)怕苦怕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
(3)存在“创业幻想”。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4)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5)离职。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干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6)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7)思想上认为啃老是有可以理解的。
2、家庭原因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使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大多数孩子从小就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2)家庭教育忽视了让子女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从而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3)忽视孝道的教育。使孩子不懂得啃老是不孝的表现。
(4)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劳动教育。使孩子不懂得劳动光荣,不爱劳动。
3、社会的原因
啃老者的出现,也有来自社会的原因,主要有:
(1) 职业教育不适应就业要求;
(2) 劳动岗位有缺口,不适应就业要求。
(3) 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啃老的危害性
啃老是不孝的最突出的表现,其危害性是多方面的。
1、 对啃老者的危害
对啃老者的危害主要有:
(1)自信心将受到较大打击。
(2)影响自己人脉的积累。
(3)不利个人事业的发展。
(4)令家人讨厌,如长期不愧改,甚至被扫地出门。
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发自闭症、社交恐惧症,有的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
2、 对家庭的危害
(1) 给老人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
(2) 令老人的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影响健康。
(3) 降低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发生命案。{案例一}48岁的太原男子栗某长期无工作,依靠父母维持生活。几年前,栗某认为父母把退休金给了两个姐姐和其他亲戚,心生不满,经常威逼、恐吓父母,逼得父母离家在外居住。去年3月3日,父母回家给栗某过生日,交给栗某3000元生活费,栗某持棍棒将母亲打死,致父亲倒地受伤。日前,栗某以故意杀人罪被执行死刑。{案例二}老邹(化名),因儿子啃老,嗜酒后还会辱骂殴打父母,他实在无法忍受,便用铁锤多次击打儿子头部致其死亡。今年4月,昆明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老邹13年徒刑。
3、对社会的危害
(1) 啃老的人多就业的人就少,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啃老的人多,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
(3) 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老人保障法的落实。
(四)消除啃老现象的思考
要消除啃老现象,我认为需要啃老者、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尽其各自的责任。下面谈谈对各方的要求:
1、 对啃老者的要求:
(1)要有不再啃老的决心。要认识啃
老是不孝的表现,不仅是不光彩的而且会带来危害的,要下决心不再啃老。
(2)要积极学习谋生技能。只要肯学,总能掌握一门谋生技能。
(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孟子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总能自己养活自己。在我们大院内,前后住过两个捡破烂的外地人,不仅自己养活自己,还回老家盖起楼房。
2、对家庭的要求
(1)不要弱爱孩子,该“断奶”时就要“断奶”。
(2)家庭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3、对社会的要求
(1)要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
(2)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3)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和老人保障法的落实。
如果各方面都能按照要求去做了,对消除啃老现象,一定能够产生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