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開始,中國人就開闢了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過雲南高原、橫斷山脈和熱帶雨林,再出國境,抵達緬甸、印度等國的古道,古時稱為「蜀身毒道」。古道大致分為三段:「五尺道」、「靈關道」 和「永昌道」,這三條路段組成了「西南絲綢之路」。在1990年邁向10週年之際,當年5月、6月連續兩期推出「西南絲路之旅」紀念號。本刊記者以古道上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當時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遺蹟、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
這幾條古道的拍攝、採訪,主要由王苗於1987-1988年間完成。本社特約記者吳家林、徐晉燕等亦參與了此專題之拍攝。古道大致分為三段:「五尺道」始起成都,經青神、犍為、宜賓、威信、鹽津、昭通、會澤、威寧、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全長1,000餘公里,反映了秦人翻越雲貴高原的步跡;「靈關道」跨越長江水系,漢武帝於公元前130年命中郎將司馬相如出使西南而設,由成都經邛崍、蘆山、雅安,漢源、西昌、會理、大姚到下理;「永昌道」穿越窮山惡水,始起大理,經永平、保山、潞西、騰衝,從瑞麗或隴川出境進入緬甸。由於專輯路線長,牽涉內容豐富,共分上、下兩輯共68頁報道。
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筇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地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直至後來再發現和開闢了新的道路,這條古道逐漸人稀。物轉星移,古西南絲路的絕大部分道路,已淹沒在時間的風雨之中,但至今仍保留下來的雄關險道,騾馬蹄印,詩聯題刻,寄下了深深的歷史印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