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正家风世代相传

  我的父亲出生在辽宁本溪市,在国高读书期间接触进步报刊,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冲锋在抗日前线。后负重伤,左膝中弹手术强直,成为乙级荣誉军人。时任辽东军区电台指导员,反战同盟破译日军电文,则由父亲报送军政主官萧华肖劲光。建国后转业邮电部门,常由组织安排到汤岗子或兴城疗养院水疗泥疗。堂弟精灵,善于表演,经父亲介绍参军入党,成长为著名演员,曾扮演董存瑞。

  母亲出生于吉林梨树县,外祖父为木匠。母亲成绩优异,文具全靠获奖。在四平国高读书,接触进步书刊,投奔革命队伍,在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工作。部长贺子珍,方偕女儿娇娇(李敏)从苏联归国。母家乡洪水,因供给制无工资,母亲心忧而无力。忽然家中来信云所汇款收到用于重建家园,众人诧异研讨,认定贺大姐资助,巧计询问果然。

  建国不久,出现腐败。三反五反,打“老虎”,母亲连夜工作摔倒于花岗岩楼梯之上,疼痛难忍,不敢活动。遂由组织安排到汤岗子疗养。

  两人于是相遇,均为党团干部,乃浪漫热恋,于是有我与弟妹之降生。两人奉养双方父母、扶养兄弟姊妹,不以为苦。国家经济调整,欲安排母亲退职,征求意见获得同意,为国分忧而生活困窘。乃投身民办教育与饮食业,直至晚年方回归商业厅。

  父母家规甚多,吾兄妹三人恪守之。家中订阅《人民日报》《红旗》杂志长达半个世纪,庶几创造记录。架上《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书,均为十余卷,加以中外文学名著,我辈乃熟读成诵。子女有误,则由家庭会议解决。

  文革时期,派性作怪,父亲身处逆境,被派往郊区建设邮电网点,工程至今矗立。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因抄写古书且以文言通信而被双规,父亲乃携中央报刊探望,关怀殷切。

  动乱结束,青工补课,选我担任教师。乃于当年批判会场授课,批判发言者皆成学生,乃严格要求之,均获培训合格证书。即有各地同行听课观摩,被推选为省市教育协会理事等职。每有言论,必告父母审定。竟无舛误。

  父母为国伤残,晚年辗转病榻。而读书不辍,购书甚多。一日唤余归家,出示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嘱余研修传统文化,乃于文化宫、图书馆举办国学系列讲座,又于电台电视台主持国学系列节目。每年主办省市国学知识百题大赛。至今辽沈搞国学者,多出其中。父母则为监听,随时提点得失,使节目质量不断提高。

  父亲病重离世,遗嘱移风易俗,穿着军装去见战友!母亲每天日记,回忆琴瑟和鸣,方知其少年时代曾经罹患疟疾,卧床半月不能饮食,适逢行商贩卖“粉太郎”(西红柿)一筐而得活命。青年时期跟随队伍坐着马车进入沈阳,为全国解放安排军费。回到故乡带领两个弟弟来到省城,分别升学参军。父亲则介绍姐姐弟弟参加邮局工作,并关怀其子女。

  母亲终年九十,嘱咐不得抢救,于母亲节仙逝。留下满箱日记,记录家庭演变、成员生长、悲欢离合、弥足珍贵。勤俭节约之家风传于我辈,发扬光大。继承父母之志,我常参与公益活动,扶危济困。读书不倦,成为省市藏书状元,全国十大优秀读书人物。遗爱人间,永为楷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