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资本变局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互联网,资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27 09:57
6月18日,京东集团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挂牌首日,美股和港股总市值超过7000亿港元,创下今年以来港股公开发售的最高纪录。京东如今位列国内互联网市值第四大公司。以此为标志,中国的“信息强国”努力,很有可能借由中概股回流国内,从供给侧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中概股回流或按下国运加速键
从全球看,全球化本来是中国与美国(民主党)共赢的一个局,民主党的美国收割全球化产业高端利益(对互联网来说,通过纳斯达克收割的是中国的资本净利);中国要的是产业低端的规模。共和党上台后,破了这个局。之前,中国本已不甘,要在供给侧攀高端利益,故而提出“信息强国”,而美国正好出了个在令自己“伟大”方面的猪队友(特朗普),撞送给中国一个满怀的利益,这就是在纳斯达克对中概股下逐客令。中国正不好意思吃后悔药,中概股回流相当于把互联网高端资本收入还了回来,成就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美意。沪深两市这下也不用像当年被追问谁“丢失”了互联网这个第一“蓝筹股”,向原信息产业部检讨,可以向工信部讨回“公道”了:我们早料到美国会出个特朗普,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这好比秦国为了惩罚赵国,把作为人质的赵国太子逐回国内,赵国顿时会觉得浑身轻松。
美国这么精明的国家,尤其在一个商人出身的总统手中,会真的把利益算反吗?完全有可能。驱逐中概股这件事,对美国整体来说,肯定是亏本买卖,但对共和党来说,却是赚钱的买卖。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高端利益,本来就属于西海岸和民主党势力,不属于共和党的票仓。别的人地里乱撒种,是农民都懂的道理。打击中概股,在共和党看,是一举两得。既打击了中国,又打击了民主党。
对中概股回流这件事,我总的评价是,美国破坏生产力不得法。以为打击了中国,实际上由于上述的中国希望供给侧转向的原因,是打击不到的。中国将以短痛,换来长期想要的。真正受打击的,只是民主党。所以这件事,可视为美国国内党派政治产物。5月22日,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业界舆论的评价中,此法对中概股,堪称“流氓令”。意思是在破坏生产力。对中概股下逐客令,自上月始,是美国科技脱钩的一系列组合拳中的最新一掌。
破坏生产力是什么结果呢?不到一个月,网易、京东就回家了。中概股反应这么快,说明在那边没推之前,这边早就在拉了。这进一步说明,这件事是周瑜打黄盖,一方愿打,一方愿挨。应了德国历史学派李斯特当年的论断,生产力是长腿的,谁对它不好,它拔腿就跑;谁对它好,就跑到谁那里。真正苦了的是美国的高科技投资人(除巴菲特之外的那类资本人),真想象不出作为他们后台的民主党人,是怎么被共和党人忽悠成功的,难不成是“牺牲自己,成全美国”?只能说,特朗普太能忽悠,而本届民主党太傻(他们从不问为什么共和党不拿自己的票仓为爱国买单,专拿民主党票仓买单)。
在破坏生产力上,为什么说“不得法”呢?是因为想打击中国,但时机错了位。如果真想打击中国互联网,最佳时机是香港拒绝阿里巴巴那个时期。当时(2013年),如果香港不要,美国再不要,沪深两市也不要,中国互联网在资本上,就成丧家之犬了。自从董建华、梁锦松明白过来后,香港以接纳小米(2018年)为标志转过弯来,美国打击中国互联网的机会窗口,就彻底关闭了。剩下的事情就反过来了,中国想方设法吸引中概股回流,彻底了断VIE(VariableInterest Entities)这个“难言之隐”。此时居然以“流氓令”逐客,这是在给美国整体利益帮倒忙。秦统一前,出了写下《谏逐客书》的李斯;美国想称霸,却没有李斯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了(连李斯特也没有了)。
对国内来说,抓住机会,刻不容缓。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251家,总市值1.7万亿美元左右,回流不是一日之功。大国犯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现在特朗普选情有点不妙,万一民主党上台,虽然不排除他有继续牺牲自我(高科技票仓),成全反华的“觉悟”,但更要防止民主党明白过来,在反华上反向操作,牺牲共和党铁锈带利益,而保西海岸高端利益。那时,再拉中概股回流,就会出现阻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到11月这个机会窗口,加紧吸引中概股回流。包括加速定型香港替代纳斯达克的制度设计。这一点,不应受美国国内政治变局的影响。争取让中美之间互联网资本格局,在民主党“复辟”前,就大局已定。
二、国内互联网资本的变局
从国内自身看,与美国无关的是,中国自身的资本格局也在变化。
1、当前,中国互联网BAT这个格局,是不稳定的,仍有变数。
京东成为港交所今年以来吸引的最大内地赴港上市公司,他的主角是谁呢?大家光注意到刘强东这次没有露面,但往往忽略了京东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是腾讯。腾讯持股5.272亿股普通股,占股17.8%。
腾讯虽然在京东没有多大投票权,但从资本结构上说,却可以认为“京东-腾讯”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京东加持之下,A与T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衡的。
B(百度)现在的市值,已掉到后面,但由此认为BAT格局已不再,仍难定论。首先,百度目前市值是被严重低估了的。他是最需要回流到香港上市的。美国人不认可他(例如他的AI与自动驾驶都很强大,但美国人都认识不到),待在美国也难受。第二,百度如果与另一前卫概念企业购并重组(无论是滴滴、字节跳动,还是拼多多等),形成新生态圈,市值存在倍增的可能。也就是说,他存在突破自己的价值成长空间。
2、从资本的产业格局来看,BAT都需要继续成长,否则会被后来者超越。
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新商业格局正在形成轮廓,BAT在其中,都既有踩在点上,又有没踩在点上的地方。互联网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总的趋势,应是C与B的融通。BAT在触达上亿规模的C这一点上,都踩在了点子上,但无论在C这一端,还是B这一端,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创造空间。香港一旦替代了纳斯达克,成为中概股的大本营,需要形成一个大的服务产业(大到全香港人来做,人手都不够),来指导中国企业实现C与B的融通。
在C的方面,总的方向是C的智能化。可以把C想象为君主(如果不说用户是上帝的话),需要让他在业余状态下,达到专业水平。办法就是为他配参谋部,让这个C来指挥B。这样的机制,一是需要良好界面实现以下功能,如贴身服务(“零售”,实现衣来伸手,食来张口)、问询(“搜索”,上朝询问事情)、聊天(“社交”,结交朋党)、巡视(“视频”,热点关注,眼见为实)等,目前集齐这四张牌的,一家都没有。二是需要后台实现专业决策,而目前的能力,只达到产品决策,价值(交易)决策,但在意义管理(如管理品牌)上,都是业余的。包括这次上市的京东,强的也只是产品品牌,而达不到管理人生体验的水平。我将会专门谈意义管理。
在B的方面,总的方向是B的智能化。择要地说,是资产的智能化。最难的、最短板的,是要把行业(B)资产管理成“通用性资产”。目前,只有阿里在流通业一业中勉强做到了。将来各行各业的B,要把自己的资产管理到“一次投入,多次复用”的水平。
这些,都不需要再看美国人(包括美国资本人)的脸色,可以放开了创新。京东在港二次上市,给中国,包括香港、内地的发展,都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