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安全文化创建路径探析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文化,评价机制,创建路径
  • 发布时间:2021-09-02 18:35

  摘 要:食品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高校的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全校师生的健康,还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在现存严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断,人们开始认识到食品安全文化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文化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提炼出高校食品安全文化的构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食品安全消费文化、食品安全责任文化和食品安全监管文化这3 方面创建高校食品安全文化,以期望构建和谐安全的高校氛围。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高校师生队伍庞大且就餐场所、时间较为集中,高校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则不仅关系高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而且由于高校人员群体的特殊性,容易触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高校的饮食安全历来也是政府、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1]。但学校食堂环境卫生差、学生吃过期发霉食品、配餐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频繁爆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屡次登上新闻热搜榜,扰动家长和公众的敏感神经。普里特威茨认为,食品安全风险在当代的凸显,不仅是一个技术和组织难题,而且是缺乏重要的文化内涵的表现[2]。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与食品科学专业技术有关的 “硬科学”问题,而且是一门和道德、文化、行为有关的“软科学”问题。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从以技术为导向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转向更人性化的文化视角,食品安全文化(food safety culture,FSC)的创建成为当前解决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途径。因此,本研究另辟蹊径,从文化角度来突破食品安全问题,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保障高校舌尖上的安全。

  1 食品安全文化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从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及成因来看,政府监管制度不健全、资源匮乏以及消费者的不良消费习惯、知识欠缺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经营主体的违规违法行为。究其原因,是人的道德的丧失及责任意识的缺失[3]。目前,国内已有学者从“责任伦理缺失”“风险文化”等文化角度来深层剖析,得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信任危机,从而提出了通过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安全文化路径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1,3-4]。还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传统饮食文化中过度追求感官享受、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等传统消费文化弊端,导致消费者对经营者的制衡能力薄弱,故而提出了公民社会消费文化培育机制[4]。对于高校的FSC,有院校开创了食品安全与道德文化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提倡德育提高食品安全,还建议国家逐步建立覆盖全部消费者的国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系统培育消费者理性消费[4]。这些文献更多的是从文化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未创建实质性的解决路径,应用FSC 创建来解决高校食品安全的研究也未见报道。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oodSafetyManagementSystem, FSMS)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基于监管强度提升和惩罚力度加大的监管体系的边际制度效率在不断降低,相关研究者认识到食品操作者的行为、决策、态度和感知价值在多个层面上受FSC 的影响[5]。食品行业对FSC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国际组织和媒体也在不断推进FSC 建设。

  虽然没有一定固定的定义来解释 FSC,Griffith 将其定义为“特定地区或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总和”[2]。近几年,较多的文献研究聚焦在FSC 的构成要素上,通过观察、自我评估、访谈等手段获得一手数据,之后利用雷达图、分类系统等方法形成针对性的评估方法,进一步验证其评估方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目前食品企业、酒店业和餐饮行业等行业进行了FSC 的模型构建。尽管食品行业 FSC 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可是目前仍有不少突出的挑战,国外对其研究也才刚起步,还停留在定义、构成模型、评价方法等基本理论基础上,但是它继续增长的人气说明其为解决食品安全提供了一个基础和透明的方向。

  2 高校食品安全文化创建路径

  从建立的概念模型图中,得到了高校食品安全文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根据文化影响主体来看,高校食品安全文化包括学生的食品安全消费文化、校园的食品安全责任文化和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文化。因此,从这3 方面提出具体的校园食品安全文化创建路径。

  2.1 食品安全消费文化的创建

  根据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K-A-P 的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但对食品添加剂、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标志及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仍有22.0% 的学生选择在街边小摊购买食品,理由是价格实惠和方便购买。但是街头小吃在卫生安全方面存在众多隐患,这充分说明高校大学生缺少健康的消费意识的指引[1]。加强全校性食品安全与营养交流,可以借助食育、公选课等形式进行食品安全消费文化的普及。让学生能读懂食品标签,、食品购买场所首选超市、便利店,首选校食堂用餐,减少到校外餐馆就餐的次数。因此,要提高高校消费者的消费辨别能力,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安全的食品卫生行为,主动关注食品消费安全,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

  2.2 食品安全责任文化的落实

  创造和巩固食品安全文化需要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领导者共同努力。领导层需要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给员工下达明确的、可实现的食品安全预期目标。同时定期与员工分享和交流食品安全题,经常在会议上向员工阐述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性;公告栏和工作区域设置食品安全标志或警示;校园简报中报道有关食品安全的文章。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求食品生产者,从内心真正认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牢记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做到适时更新生产设备,保持食堂或者餐饮场所卫生整洁,提供卫生合格的食品。同时,食品生产者要自觉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付诸实践,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将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将社会良心转化为社会责任,让高校食品安全从热点变为公众安心。

  2.3 食品安全监管文化的创建

  在目前监管资源匮乏的当下,高校得担负起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责任。因此,急需构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好多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逐步形成高校监管文化。严格准入制度,对校园无证经营零容忍;严格上岗培训和在岗安全培训,保障高校消费群体安全饮食消费环境;加强学校的仓储和检测设备设施建设,满足对食材的仓储和检测要求;引入HACCP 管理体系,对加工环节、废物回收处理等进行风险评价,找到关键控制点,并通过文本记录强化规范操作。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定期向高校师生披露食品采购、存储和加工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如举办座谈会、现场参观等活动,提高师生对高校食堂管理的认识,起到监督作用。

  高校食品安全文化是运用精神文化的力量,创造安全、诚信的校园氛围,倡导健康消费和自觉维权的意识,树立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价值理念,提高领导、食堂工作人员、师生等主体的公共责任意识,加强食品安全道德约束,最终达到高校食品问题的标本兼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实现构建“健康校园、平安校园”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松有, 颜欣. 制度与精神: 高校食品安全的文化维度[J].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2):39-43.

  [2]GriffithCJ,Livesey K M,Clayton D A. Food Safety 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an Emerging Risk Factor?[J].British Food Journal,2010(112):426-438.

  [3] 曾天雄, 曾鹰, 曾丹东.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31(1): 125-129.

  [4] 赵建军. 食品审美对食品安全的文化制衡[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2):110-114.

  [ 5 ] P a t r i c i a A m e l i a T o m e i , Giuseppe Maria Russo. Food Safety Culture Maturity Index (FSCMI) Presentation and Validation[J].Revista Iberoamericana de Estratégia,2019, 18(1):20-4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编号:Y20194114)。

  作者简介:卜俊芝(1986—), 女,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餐饮安全与营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