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早餐,也未必尽是闽南味,譬如在云霄县的常山华侨农场,每日早市里就有各色带着远洋记忆的风味早点供应, “赶早去常山吃早餐”是周边人的时髦事。
在我的生活经验里便是如此。常山华侨农场离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不远,即便那时候对华侨文化没有概念,却还是对藏着异国风味的常山菜市场充满好奇。身边人也是如此,就算慵懒成性,也能为了去常山吃早餐而早起。时隔多年,因为本次采访,我再一次以“吃早餐”的由头走进常山。带路人曾育勋是华侨后裔,曾花费数年专心梳理常山的华侨文化。得知我们想以早餐之名探索这一方文化,他很开心,当天特意穿上花衬衫,头发梳得油亮, “侨味十足”,见了面便滔滔不绝讲起这段特殊的历史。
原先,常山是处于云霄、诏安、平和、东山交界的“三不管地带”,荒无人烟,旧称“鼎铺盖”。1953 年,一批参加反英革命的华侨华人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英属殖民地被驱逐回国后,国家将他们安置于此,让他们在此开荒,打造此后的生活空间。曾育勋的妈妈便是其中一员。归国那一年她才17岁,如今已经80多岁,是为数不多还健在的第一代“开常元老”。 60 年代,东南亚各国出现排华风潮,华侨华人受到歧视和迫害,许多人为了保全自身安全,被迫四处逃离。彼时新中国提出“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欢迎各国华侨归国,初具规模的常山华侨农场遂成为归国华侨的大本营之一,前后有13 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及侨眷来到常山,在此扎根生活,他们也将侨居国的生活习惯带回来,在这片闽南土壤中融合生长。
这种“异军突起”的文化特色,直接反应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上。曾育勋告诉我们,常山的归国华侨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主,因此这里的饮食风味也呈现出浓郁南洋风。侨民对各式香料情有独钟,不少侨民还会托远方的亲戚从异国带回种子,在常山的土地上播撒。 “以前,我们还在常山种过榴莲、菠萝蜜、咖啡,不过地理条件不一样,还是种不出大家心心念念的滋味。”也不知道该不该将侨民的这种情绪归为“乡愁”,但这种 “小时候的味道”“记忆中的情感”确实难以抹去,羁绊他们一生。
譬如吃早餐这件事,即使在闽南已经生活了大半辈子,绝大多数第一代侨民最习惯的早餐依然是咖啡配上南洋风味的糕点。曾育勋带我们走进常山的菜市场,早上八点左右,菜市场正热闹,经过三代衍居,看上去大体与传统的闽南市场无异,但南洋小吃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为侨民供应着熟悉的早餐风味,如九层粿、姜黄饭、椰丝卷、粽条,仍是每天清晨市场上的 “爆款”,摊前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制作并售卖这些糕点的小贩大多是华侨后裔,曾育勋熟络地与他们打着招呼,转身告诉我们,外地人来常山尝鲜,一定要认准了买,许多闽南本地人也会卖南洋小吃营生,但要吃到正宗风味,还得找华侨后裔。倒也好辨认,一眼看去,这些华侨后裔们大多保持着“混血”的特征,笑容里展现透着骨子里的热情。在曾育勋心里,最好吃的早餐,还是在小时候。“那时候,这些糕点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每家都有烤具,也会托异国的亲友带回正宗的原材料,做工比现在还精细,九层粿一层一层晶莹剔透、香味浓郁。粽条和黄饭也都扎扎实实用蕉叶裹着,味道更正宗。”像他这样的侨二代,虽然从未去过父母的侨居国,却自小通过这些另类的早点,在味觉上与遥远的异国产生了关联。
后来几家手艺出众者将之作为营生,每天提前做好了糕点,一大早拿到菜市场上贩卖。这些东南亚糕点制作工艺繁琐,有了现成的,老侨民们也省得自己做了,每日早晨到菜市场转悠一圈,便能带着想吃的糕点回家配咖啡,乐得悠闲。有了市场,南洋风味糕点的技艺也由此在常山侨民之间代代传承下来。有趣的是,许多摊位上的南洋风味小吃和闽南在地早点平分秋色,一边是色彩绚丽、辛香四溢的异国小吃,另一边则是油条、春卷、糯米糍等传统闽南风味。像我们这样赶早来常山寻觅南洋风味的食客依然不少,大家也会仿照当地侨民,买上一点姜黄饭、粽条作为早餐,只不过闽南人的胃接受不了咖啡,常常买回去就着豆浆、花生奶食用。当地侨民,尤其是他们的后代,也已经对闽南口味习以为常,偶尔也会买油条、包子回家配咖啡。一种“南洋闽南配”的早餐风格就这样在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上“长”了出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