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上头”的手艺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手艺,福州,梳子
  • 发布时间:2021-09-04 10:24

  福州旧日时尚,曾经价比黄金

  中国人与梳子的密切关系,从古时对人的称呼里就能窥见一二。孩童头发尚短,只让它自然披落,唤为“垂髫”;长到十岁左右,便可将头发分为左右两边,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名为“总角”;待女子长到十五岁时,已能结发戴簪,是为“及笄”;而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亦是变更发型,开始佩戴成年人的帽子。如此种种,中国人以不同的发型,迎接着人生的各个阶段,以梳发连接生活与岁月之间的仪式感。也难怪女子出嫁时,长辈要为其梳理满头青丝,愿她“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想必,面对未来生活中未知的三千烦恼,“梳”已是最亲密的祝福。

  既如此重要,制梳匠们自然也是各显神通。根据相关资料,中国的梳子共有300 多个种类,包括檀木梳、枣木梳、桃木梳、牛角梳等,不一而足。其中,福建人最熟悉的便是福州角梳。作为古老的闽越国首府、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福州人的旧日生活可说是走在时尚前沿―― 福州北郊新店曾出土一座南宋古墓,随葬品中便有6 支用黑水牛角制作的角梳,由此可知,当地人使用角梳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及至清代,福州形成角梳行业,逐渐确定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并在民国初年一举成为全国三大制梳产地之一。随后,在1933 年,福州角梳迎来高光时刻,与脱胎漆器、油纸伞同获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金奖,自此,“福州三宝”尘埃落定。

  如今看来,当时亦是角梳行业的鼎盛时期。福州拥有多达150 家角梳店号,在茶亭区域更是“十户人家半制梳”,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整个福州又以邹振记角梳庄的“飞鹰牌”、李厚记角梳庄的“航海牌”和润光厚角梳庄的“童牛牌”最富盛名,其中,邹振记还曾在上海城隍庙设有分庄,可见销路很广。这三家老字号的角梳各有千秋,为了从中脱颖而出,邹振记就曾重金聘请工艺师,运用漆画技法在角梳齿路上绘制虎、豹、狮、象等花纹,制成“牛角花梳”,这也使角梳从日用品跃居成为一种工艺品,据传闻,巨商胡文虎就曾出价半斤黄金购买一支不到三两重的“牛角虎梳”,成就了一段“角梳价比黄金”的坊间佳话。

  这当然只是特例,无论形制如何变化,角梳本质上还是一种生活用品,即使是在手艺式微的今天,市面上的福州角梳依然外表朴实、价格亲民,极少见到雕龙画凤的“高端货”。宝锐牛角梳制作技艺的传人刘铁光向我们坦言:“精致的角梳我们也做过,但数量非常少。一是它用起来不舒服,二是价格也不便宜,很难被市场接受。”从商业的角度看角梳,它已渗入老福州人的生活当中,因此得以传承至今,并借由物美价廉的形象,在游客聚集的三坊七巷站稳脚跟,成为寻常百姓最买得起、用得到的“福州三宝”之一。可与此同时,困境依然存在:工艺已停滞太久,市面上伪劣者众,精致化又被否决,福州角梳是否还能承受新的市场变化?我们将问题抛给刘铁光,试图从他那里寻找答案。

  劣质角梳遍地,传统手艺何存

  说来也巧,我们去拜访刘铁光的当天上午,他的师公―― 96 岁的王能俊老先生也在店里。这位老人从1943 年开始学习角梳技艺,曾在久负盛名的邹振记角梳庄中当过学徒。那个年代的角梳几乎都是全手工制作,直到上世纪50 年代,王能俊牵头制造出当时中国的第一台角梳锯齿机,随后,在众多制梳人的推动下,福州角梳生产逐渐走向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却也为之后的衰落埋下伏笔。

  辉煌过后,福州角梳行业跌入谷底,2007 年福州角梳厂正式倒闭。接受媒体报道时,王能俊老人曾坦言:“现在看来,主要原因是私人角梳作坊大量增多,对角梳厂的产品造成冲击。”细数下来,一把牛角梳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25 道工序,早期,这些工序都由制梳师傅坐在矮凳上完成,如今角梳工艺机械化已达到67%,模仿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也曾有业内人士告诉媒体,许多家庭小作坊已成为劣质牛角梳的发源地,他们一般是到某个牛角梳厂打工,“学成”后就回家自己生产和销售,往往在用料和工艺上并不规范,却因成本低廉,以低价挤占市场。

  正采访着,恰好有游客拿着角梳到店里,要刘铁光帮忙辨真伪。“其实很简单,拿火烧一下就知道了。”他驾轻就熟道,“真牛角不易点燃,受热会有一股牛腥味,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用塑料做的仿制品,用火烧就会卷起来。”那位顾客手中的牛角梳,甚至还用不着火烧。只见刘铁光拿着自家角梳在对方头上梳了几下头皮,再让她拿着自己的角梳试试,高下立判。

  “角梳也分很多品类,有贵的也有便宜的,区别主要是用料和工艺。”在刘铁光店里,角梳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只要按部就班照着传统技艺做,都会保证梳齿圆润,绝不伤害使用者的头皮。这也是传统工艺中,“人”始终不可或缺的原因―― 虽有梳齿机,但开齿依然需要人工一齿一齿地做,才能确保梳齿分布合理;虽有剔齿机,但仍需要人工把握分寸,以保证梳齿足够圆润,不挂头发。

  这种对人的关怀虽无法被量化,却是传统手艺重要的精神内核,当这种关怀通过器物传达给使用者,便成为“手艺的温度”。眼下刘铁光依然拥有不少困扰:牛角原料的短缺、劣质角梳的泛滥,都在挤压着传统角梳手艺的生存空间。为此,他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也尝试将制作过程放到网络直播。似乎每一代角梳手艺人,都将面临时代浪潮的考验,譬如抗战后期,美国的塑料梳曾以福州角梳五分之一的价格倾销中国市场,角梳生产受到严重冲击。王能俊回忆道:“那时全市只剩下十多家老牌店勉强支撑,但后来还是恢复过来了,现在生产角梳的作坊也不少。”对于未来,他们始终保持乐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