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文脉连续 保存场所精神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精神,城市,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07 11:18
每座城市都有一些隐藏的DNA,它可能是一条街道、一道城墙、一种味道、一座塔……它是一代代人的记忆,它在历史滚滚车轮的夹缝中传承至今,透过它,你能看到这座城市本来的面貌,这就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其载体是城市历史文化区。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传统建筑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功能。然而,这种着眼于建筑本身“空壳”的更新模式过于关注物质空间本身,而忽视了地方传统商业和原住民的重要性,地方历史文化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保护和发展。在开发商和运营商各得其利、游客沉浸于怀旧情绪的同时,过度商业化、文化扭曲、原住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合理表达等问题也显露出来,而一些简单拆除不同时期既有建筑的做法,更是割裂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切断了居民的乡愁记忆。一面是老城区的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发展;一面是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关系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何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应给予城市历史文化区的优化更新与品质提升足够的重视。
当下,我国正处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伴随着城市产业、生活与消费特征的阶段化演进,对城市历史文化区的更新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从最初主要关注物质环境的更新、重建,逐渐转变为提升其价值并与群众需求相契合。寄希望于通过基于空间途径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及产业修缮等策略,发掘城市中既有资源的再生性与持续性,并探索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城市更新的空间途径。
只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城市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城市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