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潜力挖掘的城市老旧小区交通环境改善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交通,环境,改善研究
  • 发布时间:2021-09-07 11:27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空间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面对老旧小区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现状,国家住建部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要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住建部近期开展了“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探索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武汉市开展的社区规划试点工作为契机,从研究老旧小区的现实问题入手,结合老旧小区内部空间资源的现状分布情况,提出具有探索性的城市老旧小区交通环境改善策略和面向落地实施的具体措施。

  1老旧小区交通环境现状

  1.1交通空间资源匮乏

  城市老旧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空间资源相对有限。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居住小区人车混行严重,城市老旧小区由于缺乏停车空间,导致机动车占据了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组团绿地和消防通道,使得空间资源本就十分紧张的老旧小区在交通空间的选择上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老旧小区内部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我们就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武汉红光小区中开展专题问卷调查工作,其中发放问卷150份,实收有效问卷120份。统计结果显示,“机动车位匮乏”“人车混行”“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占据前三位,表明小区的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针对小区的交通环境改善迫在眉睫。小区内部交通空间资源匮乏问题在问卷统计中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不足,大约在60%的问卷中得到反映,通过实地调查和居民访谈工作,结合相关城市老旧小区的基础资料收集我们发现,城市老旧小区内部交通空间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停车空间占据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沦为闲置空间两方面。

  1.2交通组织模式落后

  通过实地调查城市老旧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我们发现,20世纪50、60年代集中建设的职工宿舍小区汽车还没有普及,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交通方式,小区的路网设计主要考虑人行的影响,基本采用横平竖直的方格网道路,道路虽然不宽,但能很好地满足当时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拆迁安置小区和商业开发小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小区路网设计开始考虑车行影响,投资成本小、空间利用率高的人车混行模式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小区内没有独立设置步行空间,车行道一般多为尽端路,这给小区的交通环境留下了隐患。

  社会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已是现代人文思想的主流。随着机动车越来越多,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模式弊端开始显示出来,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共用一套道路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市老旧小区的人车混行更为混乱。此外,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模式无法形成相对独立和连续的步行空间,无法满足人们对步行空间的要求。因此,探索城市老旧小区交通环境改善新模式迫在眉睫。

  2空间潜力的挖掘与利用

  2.1闲置空间的用地规模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城市老旧小区中除了小区广场、中心花园等利用率较高之外,还存在一些利用率不高的闲置空间,主要包括组团绿地、宅间绿地和废弃建筑等。

  城市老旧小区的闲置空间占小区外部空间的比例普遍达到了25%左右,红光小区甚至达到了35%。虽然华锦小区的闲置空间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用地总量却达到了26 000m2。

  2.2闲置空间的分布特点

  通过实地调查武汉市典型老旧小区闲置空间分布情况,发现城市老旧小区内部闲置空间普遍存在空间分布零散、位置多处外围和日照通风条件不佳等特点。

  2.2.1空间分布零散

  城市老旧小区内部闲置空间大多呈点状,规模较小,空间分布较为零散,彼此之间缺乏通道联系(就算有通道联系,也基本被小区的机动车占据,行人无法接近)。

  2.2.2位置多处外围

  小区的闲置空间大多分布在小区外围,远离小区的车行道和步行通道,居民往往难以接近。这与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有关,城市老旧小区人流和车流向中心聚集的同时,必然导致小区外围的空间慢慢离开了居民的视野,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2.2.3日照通风不佳

  通过相关软件的计算分析我们发现,小区闲置大多集中在房前屋后,空间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相对不佳,然而对于交通空间十分匮乏的城市老旧小区来说,有胜于无,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起来。

  2.3闲置空间的利用思路

  2.3.1增设联系通道利用

  刘学在昆明西华小区规划中指出,通过增加场所之间的通道联系,可以提高空间的活力和利用效率[2]。小区的闲置空间大多远离中心功能区,缺少与外界的通道联系。因此,通过开辟新的行为路径,加强与外界生活通道的紧密联系,对于提高小区闲置空间的利用效率意义深远。

  2.3.2结合重要场所活化

  小区的重要场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集中载体,具有重要的人流集聚效应和景观辐射功能[3]。闲置空间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不佳,决定了其空间利用价值不高。应当结合小区重要生活场所,赋予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空间属性,在保证闲置空间活力的同时,还可以疏散中心区的人流,缓解小区的交通压力。

  2.3.3组织公共参与打造

  城市老旧小区的交通改造涉及多方利益,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更好地契合居民诉求,是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模式[4]。闲置空间作为小区的公共资源,改造过程中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应该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升小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2.3.4实施安全管理维护

  城市老旧小区处于长期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必要的物业管理经验和改造资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5]。闲置空间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管理状况堪忧。因此,闲置空间的改造应突出安全管理原则,引导居民参与到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中,促进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步行系统的补偿式空间重构

  3.1空间补偿中延续居民生活

  3.1.1步行通道的挖掘与组织

  在武汉红光小区的社区规划中,我们利用空间句法软件分析小区的空间深度和空间结构,探索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居民行为规律之间的关系。小区整合度最高的轴线位于中部一条东西向的通道,并依次形成3个较活跃的空间集成核。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这条轴线附近是小区重要的生活场所,有中心花园、超市、医院和小区物业等配套生活设施。但是这条通道现实中通行十分混乱,通道上面停满了机动车和电瓶车,居民行走时小心翼翼,甚至在有汽车经过时候,都是贴着车行走,通行十分不便。为了改善小区的步行空间环境,保障居民出行路径的安全通畅,我们建议把这条车行道改造成为小区的步行通道。

  3.1.2小区入口的开辟与改造

  红光小区的人车出入口都位于在南北两侧的长港路和新湾路,但红光小区超市作为重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每天都有大量人流聚集,结合小区超市开辟步行入口,具有居民生活习惯基础。在后期的规划中,我们将原有的红光超市改造成为社区服务大厅,作为红光小区东侧的人行主入口,同时在大厅内部设立智慧便民服务设施,例如线上义工综合服务站、一站式代缴服务站、无人超市等。同时增强红光小区入口形象,这种步行入口的开辟与塑造策略在实现步行系统空间重构的同时也使小区的对外形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3.2利益补偿中调动多方协作

  3.2.1上下联动探索补偿机制

  目前政府主要是通过资金补偿的方式改善小区的人居环境。为了保障改造资金的落实情况,宜昌市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首次提出“以奖代补”的方式,探索资金补偿的有效途径。

  在北京劲松北小区改造中,通过征得相关部门的批准,把小区的人防工程交由企业统一改造和管理,既增加了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改造资金,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社区的人文关怀。

  在红光小区中,小区超市和中间一排店面的用地权属较为复杂,改造困难重重。为加快小区规划进程,江汉区房管局相关领导在会上指出,政府将统一收购小区超市和店铺,作为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政府对小区进行空间补偿的大胆尝试。

  3.2.2共同缔造实现居民权益

  “共同缔造”是以居民为主体的一种参与式规划理念。在珠海红旗社区规划中,通过组织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社区居民参与,结合居民诉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6]。

  在红光小区的更新改造中,为补偿居民生活环境的缺失,采用“共谋、共建、共管”的方式更为行之有效。前期由居民提供想法,达成共识;后期通过相关培训,聘请有意愿、有能力的小区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改造和管理中,保证小区更新改造工作的正常运转。

  结语

  本文提出的补偿式空间重构是“城市双修”发展理念在城市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改善中的具体实践,通过空间资源的挖掘和步行系统的空间重构,提升城市老旧小区的交通环境品质,从而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然而,鉴于城市老旧小区的多样性、交通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在充分考虑小区居民意愿和承受力的前提下,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空间营造手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