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饮料市场持续上升,代糖迎来新机遇
- 来源: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无糖饮料,市场,机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07 20:13
7月1 日,百事宣布,公司计划将于2025 年达成欧盟市场上汽水和冰茶含糖量降低四分之一的目标。这一目标于 2030 年将上升到50%。百事方面表示,上述目标主要针对该市场消费人群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近年来,高糖导致的健康问题一直走在风口浪尖,由此引发的“减糖运动”风靡全球;受健康和肥胖等问题影响,饮料中的含糖量成为一大争议点。部分国家甚至将通过对含糖饮料进行征税实现对于糖分的限制,调节消费。
在此之前,太古可口可乐提出,到2025 年,太古可口可乐要将每100 毫升饮料的平均含糖量降低20%。未来,在推出新款低糖和无糖产品之外,还要重点突出此类产品在包装及标签上的不同,以求实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百事及太古可口可乐所占据的主要是无糖碳酸饮料市场,从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虽然可口可乐以1982 年的无糖碳酸饮料健怡可乐的推出牢牢占据参赛首位,但中国无糖碳酸饮料市场的火爆还是发生在元气森林的大卖后。
我国无糖饮料市场
目前,全球的无糖饮料市场正处于活跃发展期。以我国为例,随着国民肥胖率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国民的健康意识也开始提高,减糖饮食成为了国民消费的趋势。根据益普索调研数据显示,2019 年在我国消费者对产品包装信息的关注情况中,有76%的消费者会注重产品包装中有关健康/营养相关宣称(无糖、无添加等),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的的糖分含量较为重视。根据京东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3 月,平台上有关“低糖”关键词的搜索量是去年同期的10 倍以上,《减糖生活》图书也成为 3 月份运动健身图书热销排行榜第一。
此外,智研咨询的报告显示,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014 年16.6 亿元增长至2020 年117.8 亿元,年增长率 38.69%,远超饮料行业总增长率。且增速高空间大,预计在未来的数年我国无糖饮料均能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2021 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为137.9 亿元,到2027 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6.6 亿元。
就我国无糖饮料市场结构占比情况而言,目前主要以无糖碳酸饮料和无糖茶饮料为主,总和占比为98.1%,占比最高的为无糖碳酸饮料,为55.3%,其他无糖饮料仅为1.9%。
在2016 年之前,国内无糖茶市场增速还在个位数徘徊,到了2017 年才开始迅速增长。到了2018 年,无糖茶饮市场入局者激增,无糖茶产品竞相绽放。2019~2020 年之间,无糖茶饮市场不仅迎来了新的入局者,一些老品牌也频频推新、加紧抢占无糖茶饮市场。
来自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 年~ 2027 年中国无糖饮料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20 年无糖茶饮料市场规模达到了48.5 亿元,无糖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为66.9 亿元。
除此之外其他的品类也向无糖和低糖方向发展,包括豆奶、乳酸菌、山楂饮料和酸奶制品。例如,君乐宝推出的无蔗糖低温酸奶,添加了木糖醇、聚葡萄糖和三氯蔗糖。不过,糖除了提供给酸奶以甜味,还可以控制酸奶的湿度和口感甚至更多,所以酸奶制品减少糖用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被带火的代糖产业链
国人之所以要追捧少糖或代糖,主要还是着眼于健康。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到2030 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而目前中国的人均摄入量远高于上述标准,政策导向给予了减糖消费趋势转变以强势支持。尼尔森2019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82%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在健康饮品上花费更多,这一数字高于68%的全球水平。
从目前的甜味剂市场来看,作为全球甜味剂的主要生产国,中国多项细分产品在全球拥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其中就包括代糖。尤其是,中国的蔗糖生产成本高,价格也远高于巴西等国家,有近30% 的蔗糖需要依赖进口。为保障食糖安全,寻求合适的代糖方案作为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此外,为更有力地控制居民的糖摄入,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对蔗糖类饮料征收 “糖税”,代糖的国际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
行业标准
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无糖” 是指每100g 固体或100ml 液体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g。无糖饮料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饮料,包括无糖茶饮料、无糖苏打水、零卡路里汽水等。
如今,无糖已然成为饮品界的新风口。常见的糖醇代糖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菊粉等;天然代糖有:罗汉果甜苷、非洲竹芋甜素、甜叶菊苷等;人造代糖有: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等。而三氯蔗糖可以说是人造的天然代糖。就目前来看,三氯蔗糖、赤藓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甜在中国甜味剂产量及销售额中占据了重要部分。
结合更安全、更健康以及风味口感、技术壁垒、产业政策及甜价比等多种因素分析,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的风味口感及安全性较理想。
2015 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GB 8270-2014)发布,代替《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甙》(GB 8270-1999)。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罗汉果甜苷》(GB 1886.77-2016)也与2016 年发布。甜味剂标准的不断完善,规范了其使用范围和方法,也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衡量标准。
主要代糖产品:赤藓糖醇
随着元气森林产品的大卖,其主要代糖原料赤藓糖醇的供应商——山东保龄宝也一跃成为全球5 家规模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商之一。
赤藓糖醇是一种天然代糖,主要利用发酵工艺,由一种酵母从玉米或小麦淀粉中发酵葡萄糖时加工而成,其具有低倍甜度、口感好、安全、成分天然、不含热量、不参与糖代谢等优势。
在“代糖”概念持续走红的背景下,保龄宝去年糖醇类产品营收增长明显。年报显示,公司去年糖醇类产品的营收从上年的2.44 亿元增长到4.07 亿元,同比增长66.66%,成为公司营收增幅最高的产品。在全球减糖、低糖化大趋势下,保龄宝也在有序推进赤藓糖醇的扩产项目,并于去年9月份正式奠基。此外,公司也在持续加大对益生元、糖醇、新糖源产品的研发力度。
元气森林的苏打气泡水中添加的主要代糖是赤藓糖醇,因为甜度低需要大量添加,国内生产成本较高,同规格的饮料,添加赤藓糖醇的成本是安赛蜜、阿斯巴甜的约80 倍。为了平衡成本和口感,元气森林选用了以赤藓糖醇、三氯蔗糖为主的复配代糖方案,这也对上游的相关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游的企业也需要转型为能提供多种产品、复配方案的甜味剂解决方案供应商。
嘉吉甜叶菊和其他
早在2018 年11 月,嘉吉就与帝斯曼合资成立了Avansya 新型甜味剂生产企业,公司致力于通过发酵生产如甜菊糖苷 Reb M 和Reb D 等发酵甜味剂。
嘉吉和帝斯曼一直都是推广发酵甜菊糖苷的先驱,除合资企业产品外,帝斯曼还有Maxilact乳糖酶和DelvoYog发酵产品,主要用于减少和替代乳制品中的糖;嘉吉也还继续生产Truvia 甜叶菊叶提取物,ViaTech 甜叶菊甜味剂和芝加哥赤藓糖醇甜味剂等零卡路里甜味剂组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Avansya Reb M 能够100% 替代甜味酸奶中的添加糖,产品本身具有的类似糖的甜味使得生产者在获得零添加糖产品的同时,保证产品的风味。相比于原有的植物来源提取甜菊糖苷甜味剂的工艺,发酵产甜味剂更具优势。对于较大规模的食品饮料生产商而言,依赖农业条件的植物提取甜味剂并不能提供质量稳定、供货稳定的保证,使得生产商存在忧虑,而发酵甜菊糖苷可以保证更加稳定持续的生产。
此外,嘉吉公司与合作伙伴正在建设一个5万吨(亚洲最大)的海藻糖项目;该公司还在浙江平湖投资建设一条风味糖浆生产线,向市场提供不同规格的代糖、复配糖解决方案。
之前,嘉吉还推出了甜叶菊提取物和赤藓糖醇复配甜味剂,前者是一种高倍甜味剂,后者则是一种单糖,可以掩盖甜菊糖苷的后味儿,二者相辅相成。这两种甜味剂的结合体可以应用到水果饮料中,减少其中的糖用量。
作为蔗糖替代品,罗汉果提取物口感接近于砂糖,且甜度是其200-300 倍,在天然产品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此外,罗汉果提取物还可应用在能量& 营养棒,能量、蛋白质和肌肉恢复类饮料,膳食补充剂产品中。
通常情况下,罗汉果会和甜叶菊同时出现在产品配料表中,这二者的复配可产生良好口感,避免单独使用甜叶菊产品产生的后苦味。另外,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和赤藓糖醇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取代饮料配方中的高倍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同时可以减少糖用量。
除了甜菊糖、罗汉果糖、赤藓糖醇等,其他代糖物质,如阿洛酮糖、甜味蛋白(索马甜、奇异果甜蛋白),目前也得到了足够重视和大力开发。塔格糖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继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之后的下一个走俏市场的天然甜味剂。据说,应用酶技术,利用植物淀粉或能够生产塔格糖和阿洛酮糖,使塔格糖的生产成本大幅减少,并实现大规模生产。
结语
目前,我国代糖产业发展还存在几个障碍,首先要解决成本问题,赤藓糖醇等产品性能好但成本也高,会直接限制下游的应用范围;其次是口感,不同代糖的甜价比各异,一些代糖还存在后苦味等问题,在研发技术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总体消费量递增,复配、多元化糖将成趋势。无论如何,消费者对低卡路里和天然来源甜味剂的需求将继续主导甜味剂市场,减少糖用量的趋势不可阻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