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床位调配,医院运营,跨科收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06 18:33
【摘要】 随着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公立医院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公立医院要明确功能定位,引进高质量医疗技术,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充分利用医院医疗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医院医疗服务、危急重症救治和疑难病症诊疗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正是有效的医疗资源利用方法之一,新型管理模式将全院床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统筹兼顾,打通了科室之间床位流通的堵点,最大化实现供需平衡,有效解决了患者候床就医的难点。对消除医患矛盾,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的杠杆功能。为建立床位管理中心,搭建提升智能化、全方位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制度保障。
床位是医院宝贵的资源,是医院医疗总体实力的体现,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保障力量。但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贯彻和医疗集团+医联体单位合作的模式建立,单纯按照传统床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诊疗过程的需求。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目前编制床位数为1160张,现有职工2851人,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2019年下半年医院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对目前医院床位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部分临床科室试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于2020年正式在全院范围内实施“全院一张床”新管理模式,尝试对医院的床位使用长远发展做出定量预测与对策,从而为改善医院床位资源使用的均衡性提供借鉴。
1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具体实践
1.1 成立专管部门,制定统一调配方案
固有的床位管理模式要求医院的床位管控下放至临床各科室,每个科室又将床位划归医护管理,相邻科室之间借床困难,医院没有一个负责科室能在宏观层面迅速、真实的掌握院区床位情况,导致了需要借床的科室“求借无门”,有床的科室“严防死守”。同时,传统方式中,门诊医生开具入院通知单的方式使得病区床位无法进行统一调配,无论是床位分配合理性还是使用率都得不到保障[1]。
医院为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此项难题,于2020年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全院一张床”即是跨科收治,是指患者住院,哪里有床就住哪里,医生跟着患者跑,护理人员不论在哪个科室,都按照全科型护理规范化操作。通过收集临床科室意见,联合医务、护理、财务、信息、急诊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科学梳理各病区收治能力和跨病区收治能力,最终制定了《“全院一张床”工作实施方案》,从科室职责、收治原则、收治流程、绩效保障等多个方面对跨科收治进行规范。
1.2 明确床位调配原则,细化收治流程
“全院一张床”调配模式遵循“专科相近、楼层相近、选择先近后远、避免交叉感染”的原则,明确轻症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跨科收治;重症患者优先收治专科,专科病区无床位时,可协调该专科病区轻症患者跨科收治至其他科室,专科有空床后及时迁回,不允许长期跨科治疗;终末期患者不能实行跨科收治。当本科室患者出院后,优先把在外借床收治的患者转回本科室。始终坚持首诊负责制,首诊医生负责综合评估科室床位使用情况和患者病情,患者及家属同意跨科须签署《床位调配知情告知书》,运营办负责进行全院范围内协调。
医院作为医疗集团的核心院区和所属辖区最大的急救中心所在地,除了门急诊日常接收的患者外,还接收医联体单位转送的疑难病症患者和大量的夜间危重症患者,根据医院这一实际情况,“全院一张床”将收治流程细化为门诊、急诊和经医联办转诊入院三类途径。每类入院收治途径都明确配合科室的职责和权限、精简流程,以尽可能快的调配方式和不耗费一线医护人员时间精力为宗旨,快速、科学、有效的完成床位调配。
1.3 及时完善监督与协调
1.3.1 提升接收科室跨科服务质量 调配床位过程中,禁止出现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对跨科患者冷漠、不管不问的现象。首先,联合医务部、护理部对接受跨科的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调查患者满意度。其次,召开协调会,鼓励临床科室将收治跨科患者的疑虑、担忧和不满反映出来,医院层面统一解决协调,端正医护人员思想,让优质服务理念贯彻治疗全流程。
1.3.2 提高医护人员跨科接收能力 “全院一张床”的执行,对临床科室在跨科患者管理和病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上要求较高,不同科室之间的病情观察和疾病常规不尽相同,专科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别,跨科收治对医生自身的诊疗水平和科室诊疗的承载量提出了挑战,医院通过加强对科室跨科收治能力的监管和专业医生轮转培养力度,促使医生提升自身诊疗能力和水平;在护理方面,护理部牵头积极总结各病区常规收治病种清单,开展相应护理培训,开创病区与病区之间相互指导交流的模式,提升护理人员跨病区接收的能力。
1.3.3 建立调配监督机制 各临床科室对本病区床位进行统筹管理,不得以床位已预约、保留足够床位接收患者等为理由推诿、拒绝执行“全院一张床”,运营办不定时现场督查,对床位实际预约和占用情况进行摸底。
2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截至2020年上半年,医院共为1737名患者施行了“全院一张床”跨科床位调配,累计床日数达到7169.5天,对比实施前后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数和病床使用率几项医疗指标可见,2019年在未实施“全院一张床”新管理模式之前,医院平均住院日为7.4天,实施后降至7.1天,2021年上半年下降至6.6天;2020年虽然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床位使用率下降明显,但因为启用了新床位管理制度,使用率仍保持在90.2%左右,明显高于南宁市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这说明跨科收治有效扭转了以往部分科室床位空闲多、利用率低的现象。
3 讨论
随着新医改环境下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医疗资源分配日渐平均,三级医院面临着病源的分流与流失,更多的病源涌入基层医疗机构,同时,新医改的考核要求倒逼各级医院必须调整医院运行结构,提高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效益的任务迫在眉睫[2-3]。医院自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以来,从最初的单纯调配床位到一系列围绕解决患者“候床难”“跨科住院服务质量不高”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思考和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与信息科沟通,在现有护士工作站内进行升级更新,可直观查询到各临床科室实时空余床位数和在院患者人数,使得床位信息更加清晰透明,给调配床位提供了便利,在调床时更有针对性,少走许多“弯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和入院后管理还是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患者对跨科收治信任度和不同专科之间存在技术差异等问题,但同时也在困难中推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配套系统的个性化升级。
3.1 社会信任度不够
“全院一张床”制度虽然已经在国内各省市施行了多年,但是在广西还鲜有医院进行尝试。对于百姓而言,治什么病住什么科、找信任的医生看病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跨科住院的概念一经提出,医院就收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甚至有患者宁愿忍耐病痛折磨等待专科床位,也不愿意跨科住院提前接受专科治疗。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加大在公众号和新闻媒体上对“全院一张床”模式的宣传,要求全院各科室贯彻学习制度文件,同时门急诊医生耐心做好与家属及患者解释沟通工作等。
3.2 激励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发展
跨科患者的收治增加了借床护理单元的挑战性,护理部应及时疏导跨科护理的排斥心理,制定奖励机制[4],同时,护理部应针对科室接收的跨科病种进行专科培训,强化各病区综合收治能力和护理水平。该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全院医疗护理资源共享,增加护理人员的业务锻炼机会,实现了培训与教育同步,已成为医院护理新常态下的必然趋势[5]。在新制度下,要求医院所有有资质上岗的护理人员必须兼备专科护理和全科护理的基本技能,这对护士的处置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了医院护理收入,改善了护理人员待遇,真正体现了护理作为一级学科的价值和理念,也提升了护士的尊严[6]。
3.3 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医院下一步计划逐步收归各类住院患者入口,统一管理,成立床位管理中心。“全院一张床”的实施离不开信息系统提供精准数据,医院现行的工作站信息系统只能单纯统计各科室的在院患者和剩余床位数据,此系统却无法自动识别跨科室患者的信息和数量,管理部门要对跨科室患者进行数据分析时还需依靠人工逐个信息记录,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统计误差风险。完善信息系统网络,搭建预约住院平台,借助预约住院平台智能化统筹床位调配,摒弃现有调配床位需逐个科室电话询问的“死板”落后做法。建立智慧化的信息系统,取消人为干预,把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疑难复杂程度成可量化指标,并根据三级医院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目录等标准为依据对这些指标进行赋分[7]。达到更快捷、更准确、更高效调配床位,为即将成立的床位管理中心做好技术程序上的准备。
综上,“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对医院床位的科学使用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全院病床使用率明显提高;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病患候床就诊的困扰明显改观;绩效考核指标明显增长;群众就医满意度明显上升。实践证明:“全院一张床”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大有作为,前景可期,也为医院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医生多点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8]。
4 参考文献
[1] 何奕,唐斌,陆轶帆,等.入院准备中心的设计与实现[J].医院信息化,2016,2(13):75-77.
[2] 刘玲芬,丁萍英,朱玲凤.住院服务流程优化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2):36-37.
[3] 华昊,张文砚,张燕.统一床位管理优化住院流程的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医院,2018,22(10):65-67.
[4] 周瑾,吴秀梅,钟伟丽,等.护理垂直管理模式下医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SWOT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5(7):172-175.
[5] 冯锦珊,梁梅芬,伍少梅,等.“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下加强护士全科培训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20,1(26):133-135.
[6] 魏妍炘.大型医院床位管理中心的实践探索[J].医院管理,2018,3(371):70-71.
[7] 陈玲玲,仇永贵,徐安保.智慧化医院调配系统助力分级诊疗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医院,2021,1(25):67-69.
[8] 周文僮,蔡德芳,李长琼,等.综合医院跨科收治患者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7,8(8):23-24.[2021-08-13收稿]
